标签:
杂谈 |
“素质教育”究竟和“吹拉弹唱”有什么关系?自从“素质教育”风行以来,学校最明显的教学改善,就是你追我赶地增设了名目繁多的兴趣班。而家庭似乎只有为孩子充分创造条件进入各式各样的校外课堂,才附庸了“素质教育”的风雅。
我不敢轻易地相信,音乐或美术某一门学科就能成为真正的熔炉,让我们的孩子脱胎换骨为“素质之人”。我所理解的“素质”是一个人自幼培养起来的基本学习能力。它更充分地体现在一个人完好地保存了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并有能力充分满足这种好奇心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能一概否定过去的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只要我们所经历的教育没有摧毁我们对知识,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热情,没有夭折我们的学习能力,它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成功的素质教育。
而全部的艺术课堂所给予孩子的也仅仅是某一种才能,如果方法得当,他们能从中收获普遍的精神寄托。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今天的艺术课堂,往往不能成为孩子充分发挥某一种天分的理想场所,甚至一不小心就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如果兴趣课堂的教师没有普遍意识到“素质”的真正含义,它就和所有的课堂一样,孩子得到的只是知识本身,或技能本身,而非一种强烈的向往。只有这种情感才能让孩子收获“素质”,而只有这样的素质,才有利于孩子走向幸福人生。
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应该比什么都重要。这其中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增进对孩子的理解,增进对人的理解,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从音乐课堂上所能享受的快乐,我们从数学课堂上同样能够享受,只要我们有一位高素质的数学教师。而我们的音乐教师,很可能不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音乐对他来说和数学一样,只是和数字的交道而已,那么我们的孩子可能一无所获。
学校只有在普遍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才堪称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我们家长,只有从关注孩子的素质回归到关注我们自身的素质,才得以真正理解“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如果单纯地放在儿童的层面上理解,必将事倍功半,如果放在成人的层面上,则一定事半功倍。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家长素质,是如今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继续教育的契机,让教师们有勇气并有机会改善自己的身心面貌,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机联系,使家长真正认识到自我教育的意义。否则,我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