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一颗小树的成长(8)——陪伴孩子的18年(一个全职妈妈的教育实录)
(2014-03-21 13:51:04)
标签:
家庭教育全职妈妈父亲父子关系育儿 |
分类: 全职陪伴孩子的18年 |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坐在桌子边,用勺子舀起爸爸的那碗粥,轻轻地吹气,是想把它吹凉。那一幕看得我好感动。你怎么对待他,他自然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心别人。
因为我先生经常出差,在我儿子小的时候,还有几年在美国。所以孩子对父亲的感觉不是很强烈。
我先生出国的那三年,回国大概三次,我们就在酒店里见面。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以后,因为先生还要跟别人谈事情,我就先带儿子回房间。到房间后,我儿子突然问我:妈妈,那个叔叔呢?
我诧异:哪个叔叔啊?
儿子说:就是那个叫“爸爸”的叔叔呢?
这个“叔叔”也的确不会笼络孩子的心。久别重逢后,不懂的给孩子买礼物。我每次到机场接他,要先买好儿子最喜欢的礼物,藏起来,到机场后给先生,让他再转送给儿子。
儿子见到期待已久的礼物和并不怎么期待的老爸,会高兴的跳起来,也许会觉得:哇,爸爸竟然知道我最想要的东西呢,看来还不赖。
铁道火车侠、各种恐龙、超人金刚……都是经过我转手,先生“借花献佛”去讨好儿子的。
若不是“非典”,这样生疏的父子状态在我们家或许还会持续很久。非典的到来,促成了我们很难得的三口之家的生活。那个房子是我儿子记忆中最老最小的房子,但在他的记忆中是最特别最美好的一段。也是在那几个月里,我发现了他们父子间慢慢呈现出久违的温情。
早晨我一般给先生做早餐,会熬了一锅粥。为了让他起床后能喝到温度适宜的粥,我会盛出来凉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坐在桌子边,用勺子舀起爸爸的那碗粥,轻轻地吹气,是想把它吹凉。那一幕看得我好感动。你怎么对待他,他自然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心别人。
我当时没有吭声。但是特意当着儿子的面告诉我先生:儿子已经给你吹凉了。用很赞美的语气。
我先生听了也一愣,明显也会很感动的夸赞儿子。
就是从这样细小的点点滴滴,父子两个才开始建立起真正的感情。
我们在上海住了三个月左右。那段时间里,每星期我们会带他去玩一个地方。因为有充足的时间,我就买了地图,让儿子自己来设计路线。孩子的路线虽然有时候会绕远,有时候会很折腾,但是我们都听他的“指挥”,这样基本把上海玩了遍。
或许也是因为做全职,因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计划好。在这个从容的过程中,不但于我们,对于孩子的收获也尤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