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音乐启蒙艺术教育琴童育儿 |
文:雪松
从某种意义上,我相当羡慕古时候的大家闺秀,她们有充足的时间“琴棋书画”,而我们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我也非常羡慕今天的孩子,他们被父母强迫着“吹拉弹唱”。而我们没有。
我们的父辈应“运”而生,他们要么将大把的时间放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上,要么装作大智若愚的样子以图自保。他们无意关注儿女的成长,但我们中仍然不乏有着辉煌造诣的艺术家。
我因此而相信,艺术才华之于人,原本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蕴藏得很深,不轻易破土而生。它是一种表达,就如同有些孩子用傻乎乎的笑表达自己的喜悦,而另一些孩子选择了歌声。他们所不同的是,后一些孩子沐浴过有意或无意的“阳光”,他们艺术的种子开始发芽。
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在于,他们掌握了人生更多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将幸福挖掘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中去,无疑,他们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享受。
记得少时,我偷偷躲在储藏室的门后,看我父亲十分专注地摆弄那些大小不一的碗碟,我童稚的心生出过淡淡的羡慕情愫。尽管父亲并没有告知我,那支泉水般动听的小曲因何而来,我依然清楚自己后来对音乐的全部向往来自于那一时一刻。
我不相信音乐的全部要领潜藏在熟练地演奏一件或几件乐器之中,我更在意的是一个人对音乐真正意义上的感动。
我相信,在今天和我有着对音乐同样向往的人不在少数。每每周末,我在音乐教室的门前,看到络绎不绝的家长和孩子,我便可知那是谁的心愿。
孩子们或兴高采烈或垂头丧气地步入教室,母亲们百无聊赖地被关在教室的门外,她们从小无缘享受音乐的空气和土壤,而今,她们又将受教育的权利无偿出让给孩子,她们是无私的,但她们未必是明智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音乐学习成了孩子的专利,好像从小没受过音乐教育的人,今生今世就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如果将音乐放在最基本的陶冶性情上,母亲们开始第一节音乐课所给予孩子的影响,绝不会比星期天让孩子们消磨在“音乐课堂”上差。
把对音乐的向往仍旧作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比强加给孩子好。直接的受益者是你,而间接的受益者是孩子。每天听着母亲琴声和歌声长大的孩子,其音乐修养,一定不会比打骂中修炼的差。而母亲们耗在监督孩子习琴上的时间,足可以遂了这一看似奢侈的愿望。
——————————————————————————————————————————
梅怡有感: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在家里和父亲的办公室里看他认真练字的样子,父亲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我也练习书法,而我却对这件事渐渐生出浓厚的兴趣来。的确,兴趣不该来自于父母的强迫和压力,创设一个激发孩子兴趣,能够维持孩子兴趣的环境或许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