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不利资源
(2013-07-01 11:27:03)
标签:
家庭教育好的教育坏的教育教育标准卡夫卡 |
我更喜欢卡夫卡自己的结论:“父母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必须与之进行的是第一次反抗,同他们的讨论是一生中后来所有斗争的模式。”
文:雪松
读卡夫卡的《致父亲》,才知道他也曾经遭遇一个“凄惨”的童年,像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没有冰释对母亲的仇恨一样,卡夫卡一直对父亲给予他的教养方式耿耿于怀。《致父亲》是一本“血泪控诉”。
在该书的“导读”中,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教育方式与教育结果之间似乎没有严密的因果关联。一个近乎苛刻暴戾的父亲,却收获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天才。坏的教育并没有影响一个好的收获。这种现象,连同相当开明进步的教育并未必然导致孩子的成功这一我们屡见不鲜的事实一起,一直在困扰着当代家长。”
如果说这是卡夫卡的一生所给予我们的教育结论,我不能接受。而我宁愿相信,卡夫卡的成就恰恰得益于他父亲的教养方式,尽管那曾经是一个孩子无法接受和备感压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之间尽管可能没有“密切的因果关联”,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就如困境磨炼一个人最坚强的意志一样,“暴戾的父亲”造就了反叛的儿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孩子基于生存的本能,在父亲的压力下挣扎,他所收获的恰恰是一种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问题父亲是一本反面教材,同样起到了鞭策孩子的效果;正面教育所难以收获的思考能力,在这里向纵深的水平挺进。
至于“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我们并没有足够准确的分寸来区分和把握,我们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足以确定我们的方式“开明进步”到哪一种程度才算恰到好处。
我始终相信:教育无不利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善加利用。就像“悲痛”可能给人的是一蹶不振,但同样可以成就一个人无穷的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不幸婚姻的万般纠缠与无奈中度过的,我曾一度抱怨过,我也知道不和睦家庭是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而今,我却开始感激曾经的遭遇。正是那样一种生活,让我看到了我理应避免的不幸结局。我正是在反省父母婚姻生活的失败教训中把握我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我也同样知道一个孩子更渴望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就在昨天,我和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焦虑之中的女孩子促膝交谈。她的焦虑来自于对母亲的不满。我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母亲的方式中收获终生的免疫机能。那是一种无从改变一个人,却能够容忍她的能力,因为在未来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和你母亲一样让你难以忍受但又必须忍受的人越来越多。你还完全有可能在对母亲的批判中学会建立你自己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的处世方法。”那女孩子欢喜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我希望她能学会对她所拥有的资源的善加利用。
我更喜欢卡夫卡自己的结论:“父母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必须与之进行的是第一次反抗,同他们的讨论是一生中后来所有斗争的模式。
————————————————————————————————————————————————
梅怡读后:有了孩子后,开始关注教育,关注心理学,也常常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更时常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作为反面典型来批判,雪松姐这篇文字第一次让我从一个狭隘的视角里跳脱出来,“教育无不利资源”这句话适用于如今作为父母的我们,让我们不那么刻板地将那些教育理念捆缚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活成个拉线木偶,一说一动,不说不动;同样地,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仍然作为孩子的我们,让我们不再恨恨地把目光只放在那些我们所认为的父母失误了的教育细节上。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摆脱昔日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桎梏,今天,以怎样的态度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出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