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结家庭中的双重标准

(2013-05-30 21:36:53)
标签:

全职妈妈

家庭教育

教育标准

教养方式

育儿

分类: 家庭教育

——我们能那么轻松地对自己的错误一笑了之,却为什么对孩子的错误百般苛责?

 文:梅怡  

    昨天,老公吃药时,失手将一支口服液的玻璃瓶摔落在地,老公一个愣神,大概自己也被吓到了,接着冲我做了个浅浅的鬼脸,准备开始收拾残局,也招呼我一起,而我几乎是本能地叫停了一切。

    如果这一幕发生在女儿身上,想想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这句话脱口而出时,我当然知道,这是质问老公,也是质问自己。我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反思。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发生在孩子身上,和发生在我们大人自己身上时,却是两种局面。我们能那么轻松地对自己的错误一笑了之,却为什么对孩子的错误百般苛责?即便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仍然不能避免各种闯祸吗?那么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事事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差池呢?

    担心孩子被玻璃碴扎伤”“担心孩子将来会成为粗心大意的人这样的焦虑感大面积占领我们的意识时,我们哪里还会想到,其实当时的孩子也一定被吓到了,而我们也曾经犯过大大小小不少的错,并且至今仍不能避免犯错。

    所以,面对孩子某些不小心的闯祸,别急着生气,想想看如果是自己,局面会如何?是不是安慰比责备更能够让我们吸取教训?

 其实,对孩子来说也一样。


——————————————————————————————————————————————————

雪松点评: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对待我的“闯祸”会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母亲让我觉得,她更心痛“东西”,而父亲总会让我觉得,他在乎的永远是我,不管打碎的是什么,较之宝贝女儿都不能算作“宝贝”。这种态度上的反差,让我产生了全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母亲心爱的东西被我打碎了,母亲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无所谓”,挨顿训,挨过去就算了,但在父亲的态度面前,我会产生一种负疚感。我至今都会记得那些父亲心爱的东西,而对母亲心爱的宝贝不以为然。这就是不同的教养方式,给孩子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心灵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