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怡的话:虽然在决定辞职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面对种种质疑与不满,然而当我一脚踏进现实里时,冰冷与刺骨的寒意仍然让我猝不及防,彷徨和纠结接踵而至。
关键词:价值观 辞职 长辈态度
自我选择 担忧 社会包容 等待
雪松姐&竹言:
关于我的选择(辞职回家),我始终未能和老公达成一致,最后我也已经不期望能够得到认同。昨日,与公婆简单说明了情况,婆婆的反馈再一次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婆婆对此事的反应是我始料未及的。
晚餐桌上我提及此事,公公问得多些,婆婆则埋头刷碗,并无多语,许久后,也只是问了关于保险的问题。往日里,晚饭后我们会有的没的聊些孩子的事和家常,昨天饭后婆婆却带着一脸不悦自己回屋了,我便和孩子在屋外玩耍,待至我要带着孩子回家,孩子又说想住在奶奶家,这样我和女儿纠缠了许久后,她终于同意回家,准备穿衣,期间奶奶开始对孩子发作,说不能这样,以后要培养雷厉风行的性格云云,有一句话我听着格外刺耳,“我不喜欢这样性格的孩子”,接着复又说“以后这种性格,工作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哪里是说孩子,分明是在说我,还好,我了解婆婆心里藏不住事的性格,装了回糊涂。
回家后关于婆婆的态度我想了很多,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我的行为必然是不可理解,我不得不再一次想起老公的态度,他们的诉求究竟是什么,儿媳/妻子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社会福利的保障?我和眼前这个家庭的价值观竟有如此大的冲突,我所坚持的我必然坚持,他们所坚持的他们也必坚持,我若要求他们的理解,无疑也是强盗般的“控制”心理。那么,是不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弥合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
梅怡
————————————————————————————————————————————
回信如下——
梅怡&竹言:
很久以来,我坚持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越是繁琐的事越要站在比较高的立场上去认识和理解。比如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这两档最稀疏平常的家务事,其实最难理清。理不清时,我就要求自己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先生和婆婆。
先不说我当初离职回家时,先生的“不理解”,就说我们婚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迥然不同所造成的烦恼,曾一度让我痛苦不堪。但慢慢地我试着回到他的过去,他的成长过程,我清晰地看到一个乡下孩子的挣扎。每每回到先生的老家,感受那里的亲子关系,听到母亲们破口大骂顽劣的孩童,看到父亲们举着柴火棍四处追赶惹是生非的儿子,看到老奶奶吃力地用扁担教训无理的孙子……我都会想象那个弱势的孩子其实就是多年前我的先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我觉得他要抵御多少心灵上的狂风暴雨,才能抵达健康生活(有足够安全感)的彼岸?这样想,我的内心会油然悲悯之情,现实生活里的种种不堪,便悄然而逝。
我的婆婆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只字不识。她骂起公公声如洪钟,她料理家务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坏习惯,细节到“多吃盐多吃油”在她的观念里是能量的基本源泉,有时真令人心烦意乱。当我试图去了解她的过去,我翻开的是一部女人的辛酸史。当我再一次超越生活的琐事,去理解一个女人(而非婆婆)的一生,我的内心又会油然悲悯之情。所有的不适便同样悄然远去。
感念命运将我们塑造成此时此刻的模样,我们有能力追求我们心灵的成长,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更多人是依附于现实而存在,世俗生活是他们仅有的土壤,所以,他们需要一切呵护现实土壤的水和阳光。其实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其实我们更在意的是另一块土地(它隶属于我们的心灵),如果忽略这块土地的开发,我们其实不会像身边人那样,活得那么心安理得。如此说来,其实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做我们最想做的那个“自己”。
相信生活会给每个人每种不同的回馈,我们的幸运是,我们有渴望的能力,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实现我们渴望的契机。那我们也只能义无反顾。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证明给你身边人,你的选择最终会化为阳光雨露滋养整个家庭。18年前,我母亲是我回家最强大的阻力,今天,她在我面前会不无愧悔地反省自己的人生:“我们这代人可真傻啊!总是觉得要把一切都交给别人才是幸福,结果活得一点儿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了!”这是我70岁母亲的透悟,可是太迟了。
我循着我心里的那个自己,找到了此时此刻的生活,这个过程,我必须学会忽略别人的态度和闲言碎语,我不试图去改变他们对待我任何选择的态度和评价,我只是默默地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希望这封信,能改善你们内心的彷徨。
雪松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