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幼儿园——一个幼教从业者眼中真实的幼儿园教育
文:雪松
自我约束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适应崭新环境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尽快领会到某一陌生处境的客观要求后,能够做到比较轻松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表达方式,才可能达到身心愉悦地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快乐。
自我约束应该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出于人寻求自我保护和生存保障的本能。
再低等的动物都拥有约束自己行为以躲避伤害的本能。小鳟鱼必须躲进珊瑚丛不出来,以逃避鲨鱼的袭击;小松鼠不能受地面的诱惑,以防猎物的攻击;棕熊必须掌握恰当的时机,躲进树洞冬眠以免寒冷的刺激……
而一个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同样是建立在生存本能的基础上的。在他所必须面对的环境中,他应该自发地懂得什么行为可以得到鼓励,什么行为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他几乎同样出于本能地从成人的反应中学会了自我约束。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孩子不必体察成人的细腻反应,所有的“好孩子”只要做到“服从老师的命令”。在久而久之的被动接受管束中,孩子细致体会环境和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在日渐丧失。一个本应自发而主动地面对环境的孩子,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机械而被动。
如果你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你很容易发现幼儿园的孩子虽然经历了集体生活的训练,但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以达到有效地听讲;他们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和同伴的和睦相处;他们甚至不完成作业,不能达到一个小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这一切都和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主动面对自己,并主动地认识和适应新环境。而小学教师的要求很可能不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事无巨细,这正是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
“服从命令”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迫不得已的。
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别。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常常是乘兴而玩,败兴而收拾。因为他们必须服从老师的旨意,到“小便”的时间了,大家必须去厕所。
听上去,这几乎有些可笑,但这就是幼儿园的现实。孩子们不能自己管自己,自己要求自己。他们玩得不尽兴,久而久之对任何事物都开始抱有“可有可无”的无所谓态度。人生缺乏“挚爱”和专注,是极大的遗憾。幼儿园没有为孩子提供发展“挚爱”和专注的良好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