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上)美术第三单元经典魅力(综合探索)第5课耕牛-战马(第一课时)
(2019-12-05 16:32:40)
标签:
教学 |
分类: 健康养生幸福书法音乐棋艺 |
苏少版七(上)美术第三单元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 耕牛-战马(第一课时)
【要点简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
【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牛、马的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分析讨论:
1.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马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三.思考欣赏:
1.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笔兼写意。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哪些?
牛,勤劳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四.教师演示:在《五牛图》图中,线描的运用有何特征?线描的运用有何作用?
画家选择了粗壮有力且具有块面感的线条,表现牛的强健、沉稳而行动迟缓性格。
线条排比既有装饰性又有独立性,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皮毛褶皱感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重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或毛笔演示线条的变化,及对牛的结构、质感表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
五.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借此探究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线条在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线条的变化:快慢缓急、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折起伏、提按。
第5课 耕牛-战马(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历史中的牛:汉代墓室壁画《耕牛》、唐代韩滉《五牛图》、宋人小品《牧牛图》等。古代马文化:《说文解字》某一部所包括的汉字越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类事物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代马文化的精细和完善。
2.历史中的马:汉代画像石《马》、宋代李公麟《五马图卷》(纸本,白描,26.9厘米×204.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元代《二马图》等;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题材、耕牛、战马、线描、质感、性情等,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并尝试用线表现牛的特征。
教学中以分析、讨论、实践为重点,教师演示、视频播放为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临摹实践、展示评价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结合历史知识提升对传统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1.欣赏分析
(1)《五马图》中的线是如何表现物象的?
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渲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得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
(2)《五马图》是如何展示中国画简淡风格的?
构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分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前三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画面虽然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重量感。
(3)《五马图》中的马与奚官的肖像比较。
五个奚官则因性格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而马的神情则与奚官很相像,也许与奚官相处时间长了,跟随了奚官的习性,使其人格化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情感。
(4)中国画中线的表现性特征
《五马图》中线条成为构成画面的独立元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变化,如干湿、粗细、缓急、轻重等,呈现出物象的不同质感、神情变化,使线描独立出来,展现书法般丰富的线条韵律。
三.教学评价建议:不同时期的牛、马都寄予了画家的心志,让学生体验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中国画线描的体验及感悟。
四.作业:搜集牛与马的国画作品,简要赏析。同时,与今天学到的作品相比较,各有什么特色!
作业内容:仔细观察,用线描的方法临摹《五牛图》中的任何一头牛。
基本要求:合理运用线条,完成一头牛的临摹。
个性要求:仔细读画,掌握线条的表现语言,尝试运用不同的画笔,表现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业,互评及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