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消化与吸收(2)
三、食物的吸收部位和形式
1、吸收部位: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上段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储备,用于代偿时的需要。而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和盐类。
2、吸收形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过程主要包括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渗透等作用。
(2)、主动转运: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营养成分必须要逆着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
胞,这个过程称主动转运。
四、重要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蛋白质消化、吸收和代谢:
消化:蛋白质未经消化不易吸收,有时某些抗原、毒素蛋白可少量通过黏膜细胞进入体内,会产生过敏、毒性反映。一般情况下,食物蛋白水解成氨基酸及小肽后方能被吸收。由于唾液中不含水解蛋白质的酶,所以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但主要在小肠。胃内消化蛋白质的酶是胃蛋白酶。
吸收:氨基酸和寡肽的吸收:经过小肠腔内的消化,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和2—3个氨基酸小肽.过去认为只有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吸收,现在发现2—3个氨基酸小肽也可以被吸收.2蛋白质吸收:在低等动物吞噬是摄入大分子基本方式.在高能动物只有胚胎动物仍保持这种低级原始机制(母乳中抗体经肠黏膜传给婴儿)
代谢:蛋白质分解:进食正常膳食的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氮约12克,若摄入的膳食蛋白质增多,随尿排出的氮也增多;若减少则随尿排出的氮也减少。完全不摄入蛋白质或禁食一切食物时,每日仍随尿排出氮2—4克。这些事实证明,蛋白质不断在体内分解成为含氮废物,随尿排出体外。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分解同时也不断在体内合成以补偿分解.合成2步完成.1为转录,即生物体合成RNA过程,亦即将DNA碱基序列抄录成RNA碱基序列;2为翻译,是生物合成体mRNA后,mRNA中遗传信息(DNA碱基顺序)转变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过程.
(2)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
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自口腔开始,口腔分泌的唾液中含有a—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催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部分糖原子的水解,水解产物有葡萄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糊精等混合物。胃液不含任何能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故碳水化合物在胃中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消化。碳水化合物消化主要是在小肠.小肠内消化分肠腔消化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消化.极少部分非淀粉多糖在结肠通过发酵消化.
吸收: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变成单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的空肠。单糖首先进入肠黏膜细胞,再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并汇合于门静脉而进入肝脏,最后进入大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在吸收过程中也可能有少量单糖经淋巴系统而进入大循环。
代谢: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过程中,首先经糖酵解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在无氧情况下,丙酮酸在胞浆内还原为乳酸,这一过程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无氧氧化。由于缺氧时葡萄糖降解为乳酸的情况与酵母菌内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酸的过程相似,因而碳水化合物的无氧分解也称为“糖酵解”。
(3)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膳食中的脂类主要为甘油三酯,少量磷脂及胆固醇。胃液酸性强,含脂肪酶甚少,故脂肪在胃内几乎不能被消化。胃的蠕动能促使食物的脂肪被磷脂乳化成分散在水相内的细小油珠而排入小肠腔内,即于肝脏分泌的磷脂胆固醇复合体结合成胆汁酸盐微团。小肠蠕动可使微团中的脂肪油珠乳化成脂肪小滴,增加了酶与脂肪分子的接触面,然后被激活的胰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消化与吸收比较特殊。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而体内的酶促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脂肪必须先乳化才能进行消化。来自胆囊的胆盐在脂肪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它首先是净化脂肪,并减少它的表面张力,然
后使脂肪乳化成非常细小的乳化微粒。胰液含有脂肪酶,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的产物是甘油二酸酯、甘油一酸酯、脂肪酸和甘油。低于12个碳原子的短链脂肪酸直接被小肠粘膜内壁吸收。长链脂肪酸再被酯化成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脂蛋白、磷
脂结合,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最后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4)水: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总体水总量可因年龄、性别、体形胖瘦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总体最多占体重80%;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成年男性总体水占体重60%,女性占50—55%。水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正常人每日水的来源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来源和排出量每日在2500毫升左右。体内水的正常平衡受口渴中枢、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及肾脏调节。
(5)酒精消化吸收:
酒精极易在胃肠道内吸收,仅2%~10%由肾、肺排泄,余下的大部分在肝脏氧化(除肾之外在肝外代谢极少),这种器官特异性损伤与酒精高能量的耦合,造成了肝脏代谢率反馈控制机制的失调(或缺陷),致使90%以上的正常物质代谢被取代,这可能是导致肝脏正常代谢发生紊乱的重要原因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吸收部位的酒精浓度梯度、膜的通透性和局部血流量。除某些肿瘤或囊肿的酒精硬化疗法由注射(静脉、局部)和腹腔内给药等特殊情况外,一般均经口通过消化道吸收到体循环。
张超群:国家二级营养师
Qq:505749258
新浪微博:@营养师张超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