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说风水系列-论过峡

分类: 风水专题 |
诗云:寻龙须要寻帐峡,无峡有峰空雄甲。峡是指大山脱缷出脉,变窄变细之处。如人之咽喉,如花果之蒂,龙脉在此脱胎换骨,在此蓄聚力量,然后突然再起。入地眼云,峡者,龙之跌断,细嫩而脱胎换骨,乃龙之真精收敛,为穴之咽喉,关乎龙身生死。如果无真精收敛,气不凝聚,峡必宽平而浅,无力之象,龙去必然懒缓。
所以龙脉渡峡处锄断不得,风吹不得。来则于此脱胎换骨,去则于此养成体局。峡脉有长短曲直,宽窄凹平之分,又有泥田石水之不一。或来大去小,或来小去大;或有迎而无送,或有送而无迎;或欲渡而起天狐天角,或将成而结鹤膝蜂腰。不拘阴脉阳脉,最喜帐幔缠护,最喜重重包裹。过峡宜短不宜长,宜窄不宜宽;宽则力散,窄则力饱。长则力缓,短则力紧。
去山小而无迎者,气将敛伏,而知其结作之在近。去山大而有迎者,气正发泄,而知其涉历之必遥。转关出峡,最怕风吹,风吹则龙寒;入首结胎,尤嫌水劫,水劫则气弱。
何谓送?山脉过峡,过峡处两边必要有两砂弯抱于峡,名曰送砂。送砂之外,又要二砂夹护缠送向前,左右不离,犹如贴身之长班,最是得力。及至夹送到头,翻身逆势,二砂向穴,环抱穴场者,实是得力之砂,所谓“三山并出,缩者为先”是也。
何为迎?龙既过峡,脱去老壳必起高势特立之星。星后两边溜下枝脚,伏往后返,要与送砂相抱,名曰迎砂,此谓有迎有送有护。
过峡处宜低不宜高,宜细不宜粗,宜短不宜长。低则藏风,高则露风;短则力劲,长则力慢。一字上过为单清,两字上过为双清。譬如一亥龙是正亥过曰单清,一半在壬、一半在子曰双清,一半在亥、一半在壬,则双过而不清。
兼论入首:入首其实就是过峡束气,只不过它是特指,是指父母山之前,玄武顶之后的跌断束气处,而过峡可以是龙身中的任何一节。经云千里来龙只看到头一节,就是特指此处。此处离穴最近,穴中所乘之气与入首之气密切相关,其生旺衰死于此可辨。
此处土质土色也与前山正穴处的土质土色密切相关;甚至此处的环境也与前山穴场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故有“正过者入穴亦正,侧过者入穴亦侧。山护者穴结山薮,水护者穴结水边。石脊与玉池殊峡,故漱石之与捉月质分燥湿;泥峡与田峡异体,故山谷之与田际局别高低。”之语。
世俗常把入首与入手相混,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入首是玄武顶后的束气之脉,而入手指从玄武顶落下的入穴之脉,此处不作详论。
名词解释:
蜂腰:比喻过峡处变细如蜂之腰。
鹤膝:比喻过峡处节节变细如鹤之腿膝。
延伸阅读
论龙过峡
《经》云:“一断二断断了断,鹤膝蜂腰眞吉地。”又云:“十条九条乱了乱,若是眞龙断了断。”卜氏云:“一起一伏断了断,到头定有奇踪。”皆谓眞龙之过峡多也。
然峡亦有吉有凶,尤当细察。过峡之脉,欲其逶迤嫩巧、活动悠扬,如梭带丝,如针引线,如蜘蛛过水,如跃鱼上滩,如马迹渡河,如藕断丝连,如草蛇灰线之类为美。然须有送有迎,有扛有夹,护卫周密,分水明白,不被风吹水劫为吉。杨氏云:“一剥一换寻断处,断处两边生拥护。”廖氏云:“蜂腰鹤膝最为奇,大忌被风吹。”范越凤云:“度峡断跌,切忌水劫。”《八段锦》云:“龙过脉,认踪由,高低脊脉莫模糊。最要两边生护转,却愁一水过横流。”《龙经》云“莫令四缺被风吹,切忌溜牙遭水刦”是也。盖龙之过峡处,其气束聚,最怕风吹水刦,故必有护峡之山,八字之水,乃以为眞护峡山。
又喜合形像。廖氏云“两边遮护喜成形”是也。或如日月、旗鼓、天马、贵人、金箱、玉印、垂缨、串珠、龟蛇、狮象、剑笏、戈矛等形者,贵格也。前去必结贵地。或如仓库、厨柜、谷堆、烂钱、辨钱、摊衣、质库、银瓶、盏筯、倒罍金罇等形者,富格也,前去必结富地。然亦不必拘泥形状,但以遮护周密、夹从有情为吉。
若是眞龙过峡度脉,自有两边护照之山远来相应。《经》云“天弧天角龙欲度”者是也。其有峡不全美,而左边不足,则穴之左亦有亏;峡之右有空缺,则穴之右亦不周。及有峡中定穴高下、左右并向首之说,皆天造地设,自然之应也。峡正出则穴亦正,左出则穴居左,右出则穴居右。又有正出而斜过者,则穴亦正出而斜到;有侧出而正过者,则穴亦侧出而正到;透顶出脉者,则穴居脚下;脚下出脉者,则穴居顶上。峡中左砂短,则穴前左砂必先到;峡中右砂短,则穴前右砂必先到。池湖过峡,前逢池住;干墠(墠
且其为格,有阳过,有阴过,有平地过,有穿田过,有池湖过,有草坪过,有半岭过,有高山过,有正过、斜过、明过、偷过、长过、短过、硬过、直过、大过、小过、远过、阔过。又有双脉过、渡水石梁过,及张子微《峡诀》有所谓妆台峡、台星峡、幢节峡、华盖峡、天池峡、平田穿珠峡、金箱玉印峡、双溪峡、宝剑峡、双龙峡、禁卫峡、圭璧峡、牛眠峡、石洞峡、惊蛇峡、乱茅峡、玄鱼峡、贯鱼峡、柳叶峡、重尸峡,凡二十格。蔡西山《峡诀》有所谓双鱼峡、垂珠峡、莲花心峡、迎送峡、井栏峡、方胜峡、飞丝峡、三台飞电峡、金鱼佩峡、流星峡、钗股峡、玉带峡、方城峡、玉池峡。除删正外,凡五十九格。又有阳星九峡、阴星八峡,及三十六峡、七十二峡、阴阳台伏之说,高齐云、低印水等像,无非举其变化多端之意,不可尽拘。
大抵龙之过峡,惟欲其脉之中出,势之飞扬,形之活动,星之秀异,护从周密,分水伶俐,迎送均匀,扛夹照应,高过而不悍硬,低过而无伤残,长过而不受风吹,短过而脉不粗肿,阔过而不懒散,直过而不死硬,远过而有包藏,穿田而无水刦,渡水而有石梁斯为美矣。若或奇巧异常,有池湖、灵泉、怪石之类,尤贵。
其或龙虽可观,而过峡不美,或空缺凹风,懒散死直,偏旁过脉,水刦伤残,太长而无鹤膝蜂腰,太阔而无草蛇灰线,渡水而无石梁,穿田而无正脉,过阪而无珠丝马迹,及其两旁无迎送,无扛夹,或虽有护而低不及脉,有夹而低不及峡,前去必无融结,多有伪穴,切不可下。又有一等凶龙,迢迢而来,更不跌断,全无过峡,直至穴场,虽极屈曲奔走之势,然无峡则无脱卸,杀气未除,不知者贪其气势之雄,星峰之美,而误下之,必主凶祸恶逆。若抽脉落下平地,脱尽杀气,变换而作穴者,不以此论。然平地亦有平地峡,与山峡无异,只看水分为凖。若平洋无峡,亦非眞龙也。
诸峡图式具下:
上峡图九格,皆以脉言之也。而其脉又须有蜂腰鹤膝之形为美。末一格石脉,则有术家所谓崩洪十格,俱具图于后。



按:十大崩洪,李淳风《小卷》无十字、断续二名,而有筋血、交剑,与杨公小异。
以上所论过峡之脉,复有护峡之山图具于后。
护峡山格
迎送:凡脉离山而出,两臂有护从之山,谓之送脉出身,亦曰送峡。脉起顶而上,两臂有回转之山,谓之迎脉过峡,亦曰迎峡。
扛夹
凡脉从中过,两旁客山或本山特起,高卓相应者谓之扛。外山隔水远来护峡而相夹映者,谓之夹。凡扛、夹之山,最喜成形,如太阴、太阳、金箱、玉印、龟蛇、旗鼓之类,左右俱有极吉。若左右两峰高耸峙立,又名曰天弧、天角,《经》云“天弧天角龙欲渡。”
世有张子微《峡诀》,有蔡西山峡格者,皆绘图为式,定峡之美恶。然则,山形变化,岂止于斯?智者察其情性之眞,触类而长之可也。大抵山形之微妙无穷,龙脉之变化不一,可以理推,难以形定。固有似吉而凶,似凶而吉者,有半吉半凶及可吉可凶者,有先吉后凶,有先凶后吉者。毫厘之间,祸福所系,岂按图索骥者可窥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