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阅读可以转换为哪些表达资源
(2022-06-14 18:02:1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个作文题是否也可以用《红楼梦》来写呢?你看,贾宝玉的人生是不是就体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期望之间的落差与错位,贾宝玉的全部痛苦几乎就来自于此。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落差的对立面:他的父亲贾政年轻时也和宝玉一样,是一个诗酒放诞之人,然而最终他成为了贾政,小说没有写这个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其父亲对子弟严厉的教育推断出,贾政最后以牺牲自己个性的方式回到了家族期望与社会期望的正规上。
另一个对立面是贾兰,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他尽管年纪小,但从来没有给人年纪小的感觉,这个孩子在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寡母李纨的教导之下,过早地成熟了,他的人生理想倒是和家族和社会期望完全一致。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这三个人?谁的人生是成功的?
从当时的价值取向来看,无疑贾政和贾兰更成功一些,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只有个人的人生坐标符合社会和家庭的目标,人生才能幸福这样的结论?
先看贾政,作为父亲,他的几个孩子,贾珠早早去世,元春年纪轻轻也死了,宝玉最后弃家而去,探春远嫁,贾环猥琐卑劣难堪大用;作为儿子,他没能承担起振兴贾家的重任;作为丈夫,王夫人与其感情不过平平,赵姨娘本身的品行有很大问题;而作为官员,他资质不高,并不能实现儒家抱负。被家族和社会责任规训的贾政,这一生,过得幸福吗?
再看贾兰,早熟的他背负家族的责任和寡母的期待,早早就品味到了人生的重担,大概也很难说幸福吧。
因此,在《红楼梦》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一旦与家族社会的期望产生落差,譬如宝玉,就无路可走;而个人与家族社会没有落差,其实也很难说幸福。因此,这样的悲剧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不是应该为“落差者”“错位者”提供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家族期望可以有,社会期望当然也应该有,但合理的个人意愿也要允许有。
第一种最简单,即小说语言的资源转化;
第二种最困难,即小说手法的资源转化;
第三种最重要,即小说内容的资源转化。
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两种方式,是两种走向不同的转化。前者是把小说读“薄”,对人物做概念化抽象化地运用;后者是把小说读“厚”,对小说内容作符合写作具体情景的分析。这两种能力对于我们阅读小说来说,都非常重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可以化为自己的文字,展现出我们的体验与思考。尤其是《红楼梦》这样意蕴丰富、内涵深刻的作品,其营养更是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