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

(2022-05-25 09:05:58)

     关于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理解起来比较难,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的一个新的教学观念。学习任务群概念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创,是顶层设计所决定的。前些年一些搞教育学的专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向,重视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的理论。这次新课标的制定,各科都有其凝练的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以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去呈现学习任务。

这的确是重大的改革,我们一开始也感到难以落实。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对于学习任务群就有很多争论。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部分实施了。高中三年,课标规定了18个任务群。在单元设计也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都承担有一两个任务群。不过学习任务群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仍然需要实践试验,从高中统编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已经成功落地。因为老师不适应,而高中要面临高考,没有那么多时间搞任务群教学。现在的义务教育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提法,强调学习任务群。但提法比较谨慎,可能吸取了高中的经验,也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高中共有三年,两年必修,第三年是选修,一共有18个任务群,几乎等于18个专题,任务群的内容是比较清晰的。高中生也比较有能力做专题或者项目的学习。但是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6个任务群,6个箩筐就把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

 课标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群,是想用这种方式把教学内容结构化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以前是分学段列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等5方面的教学要求和标准。而现在是先分出6个任务群,然后分别从6方面去分别列出4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比较起来,现在的罗列很庞杂,很多重复,这也是我们学习课标时感到头绪较多的地方。

 比如第三学段识字写字,一共三个目标,同时也是三方面教学内容。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这是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新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同样有这一句话。但在课程内容中却没有写字方面的要求,只有独立识字、词语积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显然是不完整的。

           再举一例,关于议论文的阅读,前一版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既是目标,也是内容。新版课标在目标这一节也完全抄下旧版的这句话。但在内容这一节则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下面列出了要阅读哲理性作品、科学探究文本、诗话文论和革命领袖的文章,而没有关于议论文的内容要求。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开来表述,的确有些重复,累赘,学习时可以把两者合起来。这样,教学中也比较好处理。

             关于课程内容,还有一点也是比较不好掌握的,那就是层次太多,概念有些纠缠。第一层,是主题载体形式。包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主题,所谓载体就是教学中使用的各种作品类型。我理解这是为了突出政治导向,想给课程内容一个总纲。但是何谓主题?何谓载体?三种文化是否能概括整个义教的课程内容?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作为一线老师,我想就理解为凸显三种文化。

           接下来,是课程内容第二层,即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怎么去组织和呈现呢?就是用学习任务群。先把6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层,然后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后面分4个学段罗列学习内容。这样表述的确层次较多,有点乱。我们梳理一下:其逻辑是先提出主题载体,是比较上位的,其实也包括了内容。接下来就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什么呈现方式?就是6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分别叙述6个任务群包含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就是:课程内容是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好像现在不提教学这两个字,是为了突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吧。但课标是给老师看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为什么那么重视并凸显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呢?我理解是为了把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所以要专门把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分开,专列一节,用学习任务群去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所以,我们先要从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理解学习任务群。

     有的学者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缺少学习内容的,新课标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结构化,从此有了清晰的呈现。这样的说法不对,怎么能说以前没有学习内容呢?但新课标试图把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强化学习内容,这样设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多少可以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随意性、多重复的弊病。只可惜这种设想目前还未能得到更清晰而且有学理性的表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