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也有道理
(2016-12-27 07:06:34)
标签:
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也有道理
(2016-12-27)
(续昨)三、《乞巧》乃《长生殿》的第二十二出《密誓》,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也是有道理的。
《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宏篇巨著。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兴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
《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祭牵牛、织女二星,作生死不渝的爱情密誓,舞台演出时分为《鹊桥》《密誓》两出,《昆曲大全》中又将此出称为《乞巧》。《品花宝鉴》第一回中,就描写了戏曲演员袁宝珠“演《鹊桥》、《密誓》、《惊梦》、《寻梦》等曲,艳夺明霞,朗涵仙露。《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一出是杨李爱情的高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但《乞巧》未几,杨玉环就在剧中死于马嵬坡。
《长生殿?6?1乞巧》如何“伏”元妃之死,拙文第一节已叙述,此出不再赘述。
四、《仙缘》是《邯郸记》的第三十出《合仙》,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故事的构架缘自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思想上有些老庄的出世观点,全剧中充满了“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经历,情节曲折,哲学意味很浓。传说八仙之一吕洞宾瞄见一个叫卢生的穷书生有些仙气儿,便想渡卢生成仙。无奈这个卢生热衷仕途,功名心太炙,吕洞宾通过一个有魔法的枕头引卢生入梦。梦中的卢生娶妻、入仕、遭贬、受奖、挂帅、勒石、封相、受谄、戴罪、昭雪、复官、享乐、寿终,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让卢生觉得死而无憾,梦醒时才发现一锅黄粱竟然都没煮熟,妻儿财官都是虚幻,生死祸福也无非大梦一场,就开悟了,离了红尘,去给何仙姑当扫花人去了。
《仙缘》是《邯郸记》的第三十出《合仙》,舞台演出本改称《仙圆》,亦称《仙缘》、《八仙拜寿》。剧演卢生拜见八仙被张果老点醒梦境、何仙姑赐帚,劝其扫至“无花无地非为罕,忘帚忘箕不是痴”,写卢生梦醒,恍然大悟,随仙升天。
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不要芳官唱《上寿》,“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只‘赏花时’—‘
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松樵以为,《邯郸梦?6?1仙缘》这出戏伏宝玉出家更为恰当。
宝玉作为扫花人所扫之帚系黛玉所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6?1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将宝玉从梦中点醒的乃是第一回所描述的在仙界“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一僧一道”,
五、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讲杜丽娘一美人之死比黛玉之亡,仿佛也有些道理。
《牡丹亭》原著中没有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提到的《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这一出在《牡丹亭》原著中是第二十出《闹殇》。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乞灵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断,这也是戏曲的常套之一。尽管如此,汤显祖还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离魂》这一出写杜丽娘因情离世,哀婉凄凉。《离魂》即《闹殇》这出戏能够提供的信息有两个,一是杜丽娘死于中秋风雨之夜;再就是杜丽娘“一病伤春死了”。当然杜丽娘死后还有埋在了后花园等等情形。但是,这出戏能提供的主要信息就是这两个了。
《牡丹亭.离魂》剧演杜丽娘相思成疾而亡,且葬于梅树之下。龄官执意不唱的《游园》、《惊梦》实为《牡丹亭》第十出《惊梦》,舞台本将其分为两出,剧演丽娘游园,目睹春色,牵动春情,梦遇柳春卿(梦梅),两情缱绻,梦醒之后萦思不已。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讲杜丽娘一美人之死比黛玉之亡,仿佛也有些道理。林黛玉之“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