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问菊》:千古难觅的菊花诗
(2016-11-11 07:34:20)
标签:
红楼梦菊花诗林黛玉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林黛玉《问菊》:千古难觅的菊花诗
说请看林黛玉夺魁的第一首诗:《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
说来,这首“问菊”其实比“咏菊”要更好些,更具美学价值或心灵感觉价值。这一点,李纨没有细评出来——这一点,望读众通过自己心灵的解读来进一步品咂。
先以散文绎之,再品:
我呀,总想寻找或探索一种属于“秋天”的况味感觉,或说思想灵性什么的。可哪儿都找不到这对话之灵。怕是天地间,谁也无法回答凝聚我心头这精神困惑。
后来,我索性把这思虑烦恼放下,我背着手,迈着轻松脚步来到陶渊明礼赞过的“东篱下”——是的,我明白地告诉这些菊花,我是专门探访你们的,我的朋友。
菊花呀菊花,在这万物肃飒、满眼萧瑟的秋天,独有你高贵而崭然地怒放着,你这独有的品格高度和你傲视天下的灿然之态,有谁能与你相偕为伴呐?菊花呀菊花,众花仙子,各有花开花落之时,为什么只有你撇开众姐妹独自在这百花凋谢之时,才开放?你为什么不与她们争奇斗艳,展显自己的风采?菊花呀菊花,你看这阒寂的园圃、寥落的庭院,只有清冷的霜露,你怎么就感觉不到寂寞和无聊呐?菊花呀菊花,远去的征雁早不见了,那些蟠蟀也走到生命尽头,凄惨地低鸣着,你可曾想到那雁那虫儿与我与你们这些花儿,其实大家都是同病相连的……
是啊,我也不再说什么,满世界都难找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者,菊花呀菊花。
我相信你就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多交交心,好好聊一聊?其实,哪怕仅仅是一忽儿的只言片语,我的心也会因为有了你这知音而满足呀。
先说,这是千古难觅的一首、能撼动人心、令人读之垂泪的菊花诗。
1、先解题。
“问”菊,同咏菊一样,乍看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干嘛要问菊花?问些什么?问深?问浅?问多?问少?能问准确吗?这可能就是这一诗题让别人先疑后难,望之怯步,而黛玉却一把抢来的缘由。黛玉有通“灵”大诗才,这类诗或许早就萦绕于胸——这在“诗创作”中,是极有可能的。记得鲁迅的《自嘲》就是先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对联,后因郁华郁达夫来访提到“华盖运”而成形的。
2、作者先提出“秋情”这一概念,而这“秋之情怀”的概念,绝不是文字的表层意思,“她”的外延无限,思维触角直逼“人生忧患”。然而,这是首句,作者并不想用太沉重的思维影响读者阅读。由浅而渐之深,才是为文开篇的正常模式。当然,也有“噫吁唏,危乎高哉”的开篇句。那是李大诗仙的惊人笔触,因题材而异,不多见。
另外,这开篇两句,作者又是老办法——先说自我意向,继之转换角度描摹自己的行为——看来,这是行之有效的作诗行文之技巧;黛玉(曹氏)用得极熟练。
听——“我呀,总想寻找或说探索一种属于‘秋天’的况味感觉……可哪儿都找不到可以对话之灵……谁也无法回答凝聚我心头这精神的困惑”——而这,无疑是人的心灵困惑,“后来,我索性把这思虑烦恼放下………来到陶渊明礼赞过的‘东篱下’”“是的,我就明白地告诉这些菊花,我是专门来探访你们的,我的朋友哇”。
这种微妙的灵魂漾动、无形的心态愀变、一女孩儿性情的活脱,都从这14个汉字中畅然溢出,多不容易。我们当为黛玉小姐欢呼,为曹大师欢呼,为中华文字欢呼。
3、接着,诗人写那女孩儿见到菊花后,不由自主地竟把自己所有心灵烦闷、思索焦虑、终极叩问,都化作了跟这菊花的直接情感交流,一般脑儿地倾泄了出来。
——“菊花呀菊花,在这万物肃飒、满眼萧瑟的秋天里,独有你高贵而崭然地怒放着,你这独有的品格高度和你傲视天下的灿然之态,有谁能与你相偕为伴呐?菊花呀菊花,众花仙姐妹,大家各有花开花落之期,为什么只有你撇开众姐妹独自在这百花凋谢之时,才开放呢?你为什么不与她们争奇斗艳,展显自己的风采呢?菊花呀菊花,你看这阒寂的园圃、寥落的庭院,只有些清冷的霜露,你怎么就感觉不到寂寞无聊呢?菊花呀菊花,那远去的征雁早不见了,那些蟠蟀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凄惨的低鸣着,你可曾想到那雁那虫与我与你们这些花儿,其实大家都是同病相连的哟……”。
——我想,读到这里而不落泪的人,不多。这就是真情倾诉的“威力”。
4、于是,在这一长串的叩问之后作者倒理性起来,诗也到了结句之时。
——“是啊,我也不再说什么了,这满世界都难找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菊花呀;我相信你就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多交交心,好好聊一聊呢?其实,哪怕仅仅是一忽儿的只言片语,我的心也会因为有了你这知音而满足呀。”
——好诗,若不能写到诗人心灵情感的最深处,那还叫好诗嘛。
说来,作为评议审析“她”的语言比起“她”自身的诗意境,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只有在读诵中体悟和感觉“她”的美与情之重,才能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真正的营养。(据羽之野《“菊花诗会”大赏析[上篇]——新世纪红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