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咏菊》:绝唱千古的菊花诗
(2016-11-10 07:34:32)
标签:
红楼梦菊花诗林黛玉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林黛玉《咏菊》:绝唱千古的菊花诗
——《红楼梦》中罕见的“菊花诗盛会盛景”之大观(3)
(2016-11-10)
说请看林黛玉夺魁的第一首诗:《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试以散文绎之:
这里松樵还须多说一句,以散文绎古诗,目的是为达成古今两种“语境”的转换——这样可以让我们较便捷地理解古诗乃至区别出其中的高低优劣。
这写诗的欲念啊,你真是个缠身的无赖之魔;我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被你侵扰着。弄得我呀,在屋子里早坐不住了,我只好来到户外,绕着那篱笆墙走来走去……走累了,我就到那石头上小憩片刻,就这样,我自顾自地思索着、默默吟咏着。
噢,谢天谢地,我的诗终于有了……
我的笔呀,倏然间灵秀起来,我的心也蓦地清爽开来,就像那微寒的霜露浸过我的体肤;在这心灵的颤抖之间,刚才那些烦闷一下子全都不见了;猛抬头,白昼早已过去,可爱的月儿已高悬当空;我对着那月儿再次轻声诵读我的诗,我感到自己的唇舌上满是那诗文的清香。噢,可爱的月儿,我的老友,你能感觉到这清香吗?
我那洒满纸页的自怜之情,写的确实都是我自己;我自己的,也是一个少女的清清白白的、让人可怜见的心思哟……我的这些心思,倾诉的也是我的那些有如这饱满而令人忧患的秋天一样的人生思索。这凝重的寥寥数笔,只言片语,有谁能认真来解读“她们”?这又让我茫然失落……我又被送回到这空阔肃杀的一片秋意中。
噢,能解读我的心,原来只有你菊花呀,难怪自从陶县令用他那么高超的诗文把你的可贵品格展显给世人之后,一千多年来,人们联篇累牍、赞不绝口的继续把你颂扬着议论着;以至今天,我们姐妹还在为你——菊花,煞费心思的吟诗作文。
这样,在用散文语境把这千古绝唱之诗从古诗“语境”换转过来后,大家可能对这诗会有更准确的理解领会了。这样我们也就能较好地体味感觉到此诗的内涵。
那么,这首诗到底“高超”在哪里呐?
1、请注意,黛玉写诗不打外围战,是直捷“斩首行动”——从觅诗的“苦求状”切入;说“写诗欲望”,竟是“缠身的无赖之魔,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侵扰我”。
——听,这既生动贴切又感人,同时把一种“阅读期待”悄然传递给读者。
2、紧跟着,作者转换视角(定位点)来写,用第二只眼来描绘自己(诗人)的行迹——辗转户外篱石之间的动态——“绕着这篱笆墙走来走去,绕累了,我又到那石头上小憩片刻”就这样的“我”才得以“自顾自地思索着、默默的吟咏出”那诗来。
——看,这着了“诗魔”的小姑娘,“傻”得“痴”得多么可爱。
说来,写小说能随时转换角度,肯定是高手;而写诗也能随时变换角度,更属高手。这一点,我是研究红楼诗才注意到的。显然,曹大师拟作黛玉诗时尽情发挥了这一招。
3、作者用感受的反差(其实也是转换角度),写一旦这诗人(她)“得诗”后,那感觉之优美。而这“优美”又分两个层面:一是写出这时诗人之笔“秀”得让人心爽;二是反复斟酌(尤其对月吟诵)时的“口里之香”——这既是主观的又像客观的,也就是说这是自己写自己。“我的笔呀,倏然间灵秀起来了,我的心也蓦地清爽开来,就像那微寒的霜露浸过体肤。在这心灵的颤抖之间,刚才那烦闷一下子全都不见了;猛抬头,白昼早已过去,可爱的月儿已高悬当空;我对着那月儿再次轻声诵读我的诗,我感到自己的唇舌上满是我那诗文的清香。噢,可爱的月儿,老友,你感觉到了吗?”。
听,这是怎样一种切身体验,一种自我感觉的倾诉,一种来自心灵的依盼
——是的,理解一首诗,就是在融通一个活的丰富多彩的灵魂。
——且从这“口齿噙香对月吟”里,我们还可感知到林小姐有自恋的潜意识。
平素,人们总嘲讽文学艺术家的“自恋”心理;其实他们不懂,人类原本就是“自恋动物”;试想,人类文化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类的自恋状。
而有的红学大家之所以总评不好红楼诗,就是因为他从没在“诗”与“诗人”灵魂之间做探索;而是跟在不知真伪的《脂评》牛后咀嚼个没完,所以就把自己的“诗评”搞成了注释脂评与打准官腔的大杂烩。
——说来,这是整个上世纪红学的悲哀;当为后辈红学者戒之。
4、接着作者再一次转换角度,其实也就是深化自己的诗,使其跟自已的深心理性结合——“我那洒满纸页的自怜之情哟,写的其实都是我自己呀,我自己的一个少女的清清白白的、让人可怜见的心思……我的这些心思,倾诉的也是我的那些有如这饱满而令人忧患的秋天一样的人生思索呀。这凝重的寥寥数笔,只言片语,有谁能解读‘她’?”
——这便是又一版“黛玉悲秋”。让人不禁想起《葬花辞》《风雨辞》。
5、这时,黛玉已把自己的诗写得水到渠成了,该点题破题,也就是自问之后要自答——“噢,能解读我心的,原来是你菊花呀,难怪自从陶县令用他那么高超的诗文把你的可贵品格展显给世人之后,一千多年来,人们联篇累牍、赞不绝口的继续把你颂扬着议论着;以至今天,我们姐妹还在为你——菊花,煞费心思的吟诗作文”。
——于是,菊花与这女孩儿彻底融合,让人想像多多,一时间放不下这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