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选题”隐现仙姝文化灵气

标签:
红楼梦菊花诗林黛玉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林黛玉“选题”隐现仙姝文化灵气
(2016-11-9)
说到林黛玉选题,自然是第二天诗题张榜后的事。
此前写到史湘云先请贾母来“赏桂花”;贾母如何带王夫人、凤姐、薛姨妈来到藕香榭。作者趁机对“藕香榭”做了一番较细的描绘——“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这是红楼中不可能再重复的笔墨。接着写众人(包括仆人在内)的“大蟹餐”热闹场面;其有趣的、也是作者故意搞的与写诗的寡淡气氛有对比意义的“凤姐逗贾母高兴”、“鸳鸯凤姐平儿戏闹”等情节。
尔后,才取诗题,湘云“用针绾在墙上”,众人都说“新奇”。
这里,作者对林黛玉选题前做了“无意识铺垫”——所谓小说中“无意识铺垫”是区别于“有意识铺垫”的——不多解释,大家也能想到,即“不直逼本质”的描述。
书中写林黛玉对此次诗会的一些特殊规定没做评议,而是“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而后又用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杯合欢花浸的烧酒饮了一口;后来果断地“接过笔来把第八个《问菊》勾了,接着把第十一个《菊梦》也勾了,也赘一个‘潇’字”。此前仅宝钗选第一题《忆菊》;而宝玉怕她选第二题,提醒她“第二个,我已有了四句”。
这说明两个问题:1、通“灵”的林黛玉一向把写诗当回事——她钓鱼与饮酒显然是“心有所思而行为无意”的旁顾,是不动声色甚至专心致志地默默斟酌选题与创作的——所以她取题快而果断。2、自然也说明林黛玉“诗”成形得很快,已胸有成竹。
那么,我们不妨深研一下,黛玉在此“菊花诗选题”上有无奥妙?——松樵以为,奥妙是有的,细分析之:
——无疑,“二宝”也是写诗高手,只是没有黛玉敏捷,而这种敏捷恰是“通灵”。这无疑也是曹大师把红楼女一号“林黛玉”定位在“灵河畔一株小草”的缘由。
有人会问,难道诗题“宽泛”,诗就好写吗?有具体规定的诗题就不好写吗?
非也非也,恰恰相反。一般写诗高手希望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来写——因为这样才具挑战意义,且能藉此拔高自己的诗品,何况宽泛难琢磨的诗题,越加能让高手舒展笔墨驰骋诗维。因此,小说中才出现其中五个宽而难驾驭的题目让“黛、钗、宝”抢走,且黛玉抢得最多。至于湘云,她做东兼出题者,不宜去抢。书中写她最后捡了第四、第五题,合乎人情。这样就比较出红楼第一诗人林黛玉首先在“选题”上占居优势。
再来细说一下林黛玉夺魁的第一首《咏菊》这一诗题。
有人说“单从字面上看,《咏菊》二字毫无出奇之处,在菊花诗的十二首题之中,这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一个题目”——此说基本准确。这就是“咏”体现的宽。但要说“滥”须做细解——“咏”原字“詠”,原意“声调抑扬的念诵或歌唱”,后引申为“用诗歌赞颂或叙述”
——而黛玉选此题,显然对这些“意综”是了然于心的。
1、她可以在这“咏”上驰骋笔墨;2、她显然早有了让她自信的诗句;3、她可能也朦胧意识到,别人很可能忽略乃至感觉到此题之难,所以她才先抢了“问”与“梦”。
至于《问菊》《菊梦》二题,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类问题,所谓“虚廓不实”。虽不滥却不易定夺,在抢答题里属不易被首选的,而天生“咏絮才”的林黛玉,反其道行之。
——这自然也是林黛玉一举夺得菊花诗魁的原因之一。(据羽之野《“菊花诗会”大赏析[上篇]——新世纪红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