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二百万”银子是黛玉的嫁妆银以及一生的“生活保障金”

(2016-10-19 07:52:55)
标签:

大观园

林如海遗产

嫁妆银

生活保障金

“三二百万”银子是黛玉的嫁妆银以及一生的“生活保障金”

——荣国府建造“大观园”的银子是从那里来的?(5

2016-10-19


(续昨)五、荣国府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工程所需银子是从那里来的?(下)

  我们从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是可以读出荣国府用林家存放在贾母处的银子建造了“大观园”的,而这银子是黛玉的嫁妆银以及一生的’生活保障金”。“葬花吟”全诗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让我们试着用现代诗歌来解读“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啊,大观园里红消香断的落花有谁怜悯?

  姑娘们系在春榭上的绣带随风飘啊,满天花絮轻轻的随风飘舞着沾扑向闺中綉帘。

  潇湘馆的女儿疼惜暮春啊,拥有满腔愁绪却不知能够向谁倾诉?

  手拿着花锄走出闺中綉帘啊,来来去去却不忍踩踏着地上的落花。

  柳丝榆荚只顾着自己芳菲啊,他们根本不管不顾桃花的冷落和李花的飘飞。

  桃花李花明年还能够再发啊,却不知道明年大观园的闺房中还能有谁?

  春三月爱的香巢原本已经垒成了啊,却不料梁间的燕子是这样的太无情。

  明年春天的花开是依旧啊,潇湘馆里却可能是人去了梁空了原来的香巢也倾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啊,风刀霜剑在自己的周围紧紧相逼。

  明媚鲜妍的青春时光很短暂啊,就像落花一样一朝漂泊再难寻觅。

  花开易见花落难再寻啊,站立在阶前的葬花人心中愁闷无限。

  手中把着花锄眼中却在暗暗的流泪啊,热泪滴洒在无花的空枝上看到的却是血痕。

  又是黄昏的时候杜鹃也无语啊,葬花人肩荷花锄回到了潇湘馆掩上了重门。

  青灯照壁愁绪满怀的躺在了床上啊,外面是冷雨敲窗室内更是冰冷亦且被子未温。

  怪只怪自己的心事太伤神啊,一半为怜惜“心中的春”一半为恼恨“心中的春”。

  “心中的春”来的突然离开的也很突然啊,来的时候无言去的时候也无声。

  昨晚独自在怡红院外哭泣发悲歌啊,不忍再听只能远避的却是大观园中的花魂和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啊,鸟也无言了花也自羞了。

  愿我能够腋下生出双翼啊,也随着飞花飞到那个遥远的天边尽头。

  天边的那个尽头啊,什么地方才有能够埋葬落花的香丘?

  不如用锦囊来装艳骨啊,再用一抔干净的土来埋葬掉原来的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啊,决不能被再次受污而陷渠沟。

  你今天花落了我来收葬啊,却不知道我是那天把命丧。

  我今天来葬花别人笑我痴啊,不知道他年葬我的却是谁?

  春天即将过去众花都将飘落啊,这个时候也就是红颜老死之时。

  春天过去了红颜也老了啊,花落了人亡了谁又能知道大观园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呢!

  吟诵“葬花吟”不难体味,这就是“太虚幻境”所谓的“群芳髄(谢)”,“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第五回)

  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span>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又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飘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歇沟渠’,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啊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松樵认为,“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两句诗的多层意思之一就是在用“隐笔”告诉我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用林家存放在贾府中的林妹妹的嫁妆银以及林妹妹的一生的“生活保障金”建造的。一座“大观园”,就是林妹妹的嫁妆,“三月香巢已垒成”。而“梁间燕子太无情”,则是在“控诉”元妃、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太无情”,他们为了“金玉良缘”,在用阴谋手段坚决反对贾母的“木石姻缘”,蓄意“欺负黛玉”,每天“晨昏定省”时,王夫人给黛玉以冷脸色。面对王夫人的“冷若冰霜”,黛玉的感觉自然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了。

  先是剝夺林家存放在贾府中的林妹妹的嫁妆银以及林妹妹的一生的“生活保障金” 来建造的“大观园”,继而利用“大观园”对林黛玉实施“风刀霜剑严相逼”,乃至最后剝夺林黛玉年轻的生命,这难道还不是“字字看来都是血”么?

  贾妃一道“谕”,命宝玉和宝钗等人入住大观园。第二十三回文本写道:“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方妙。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那么,荣国府目前的经济状况能否容许宝玉和宝钗等人入住大观园呢?

  元妃下谕后,作者写道:“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第二十三回)

  宝玉、宝钗、黛玉、三春、李纨一共七个人入住大观园,“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也就是说,每处可能需要增加十人左右,就是七十个人。

  大观园还需要值班的、看门的、巡逻的、栽花种树的等等人员,后来还有大观园的食堂,都是需要人的。

  这增加的至少就有一百多人。 

  另外,原来在宝玉宝钗黛玉三春李纨等身边的“奶娘亲随丫鬟”,也就是原来的“二小姐”、丫鬟、乳母、教引嬷嬷、洒扫房屋来往使唤的小丫头等等人,平均每个主子身边按十个伏侍的人算 ,也有将近一百多人,也同时住进了大观园,

  当然,宝玉宝钗黛玉三春李纨等人就是不住进大观园,这些原来伏侍的人也是不能少的。

  但这些为了宝玉宝钗等七人住进大观园而增加的人,也确实不少。而这些人住进大观园,都是需要花银子的。

  还有这七处“风格别致院落”的装修费用等等,都是需要花银子的。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贾珍、贾蓉和乌进孝聊到荣国府目前的经济艰难时,贾蓉就说过荣国府是:“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这应该就是指的这些增加的人住进大观园的另外开支吧。

  第六十二回,黛玉和宝玉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黛玉是在说,荣国府现在早已是“入不敷出”了.

  凤姐在王夫人执意要抄捡大观园时,也劝过王夫人:“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 了人,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以省些用度”(第七十四回)。

  而宝钗在凤姐受王夫人之命带人抄捡大观园后,坚决执意要搬出大观园,王夫人一心挽留,宝钗也对王夫人说:“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七十八回)。

  连林之孝和贾琏说到荣国府家道艰难时,都劝贾琏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捡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话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列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第七十二回)。

  更者,元妃回贾府省亲时,看见园内如此豪华,也总是“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并吩咐王夫人:“倘明岁天恩乃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第十七、十八回)。等等。

  以荣国府刚刚经历了建造大观园和元妃省亲大事的经济状况,宝玉和这些小姐这时住入大观园合适吗?

  就算元妃不知荣国府经济状况内情,贾政王夫人岂能不知?贾政王夫人为什么不劝阻呢?

  而且贾政王夫人不但不劝阻,反而是很高兴、很热情,为什么呢?就是为了成就“金玉良缘”,扼杀“木石姻缘”,最后逼死林黛玉。(续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