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对“木石姻缘”从未动揺(3)

标签:
贾宝玉贾母林黛玉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贾母对“木石姻缘”从未动揺(3)
(2016-9-13)
二、“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1、从他人言语中了解贾母对宝玉婚事的坚定态度。
贾母对宝黛关系的态度,我们还可从侧面,他人的言语中作一下了解。
第五十五回,凤姐儿与平儿在“家中密语”家中将来大事,善于洞察贾母心意的凤姐儿是这样说的:“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第五十七回,与黛玉情同姐妹的紫鹃说了一篇肺腑之言:“……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这番话何尝又不是黛玉的所忧所虑呢?难怪黛玉听后伤感,直泣了一夜。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心腹仆人兴儿对府外的尤氏两姐妹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由此可见,贾母缔造和力挺的“木石姻缘”,也在贾府到了人人尽知的地步,作者不时通过他人之口表露出来。
2、贾母对宝黛婚姻的态度还十分明显地表现在“近黛远钗”。
在前八十回文本中,贾母对黛玉是非常疼爱的,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她的行为已在客观上促进了宝黛爱情的发展,他们“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二十八回)且“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在第五十四回,贾府夜宴放花炮时,“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贾母的一个举动立即引起众人反映:王夫人搂了宝玉,薛姨妈搂了湘云,凤姐儿立马凑趣道:“我们是没有人疼的了。”联想到黛玉刚入府时相似的场面,说明贾母对黛玉一贯地感情深厚。
相比宝钗,贾母可没有这么多情真意切的举动了。除了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其做寿外(其意前已讲),就只有第三十五回,当着薛姨妈面说的一句奉承话了:“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细想想,黛玉都成了自己家的四个女孩儿之一了,焉有当着外人的面夸自己孩子的道理,理应夸不是我家女孩儿的宝钗才对呀!这亲疏关系不是很巧妙地摆出来了吗?
第四十回,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第一站便来到潇湘馆,当刘姥姥看到满是笔砚书籍以为“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时,贾母颇为自得和喜悦地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其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当看到纱窗旧了时,贾母当众“和王夫人说”:一、纱窗旧了,不能用;二、纱窗颜色,不协调;三、命令,“明儿”就换。对比在宝钗房中“明日后日都使得,
相反的,到宝钗住所时,贾母先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已露出陌生之感,及至看到室内如雪洞一般时,贾母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话已相当严重了。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庆元宵,看贾母是如何设座位的:
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
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
这不是偶然,当晚又是贾母安排。
贾母说:“这都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
由此可见,贾母是将喜爱之人放于身边,不是乱坐,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这种设置已把当年贾妃省亲会见众姐妹时安排的设置翻了过来,煞是有趣!
对于贾母的态度,聪明的宝钗哪有不明白的,她的心中已有了一种莫名的不服输与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对宝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第四十九回)的一句又嫉又愤的话上。到了第七十七回,宝钗的一番话已到了“不象”的份上。王夫人为凤姐配药需用上好人参,从贾母处得了的却因放的太久而失去药性,你听宝钗是如何说的:
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以前宽厚稳重的宝钗不见了,这分明是一个绝望而充满怨气的人在摔闲腔,就差把“没见世面的人家”换成“贾母”了,王夫人还点头称“极是”呢!可见宝钗内心对贾母是极为不尊重的,相对的,贾母对宝钗也只是表面上应景儿而已。
贾母不选择宝钗,却支持宝黛爱情,因为她知道即使再与薛家亲上加亲也不能挽救四大家族即将势败的命运,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贾母祈天祷告的话中看出。比这更重要的是,宝黛二人感情成长的过程贾母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对于黛玉这样的一个孤女,没有比留在身边更好的选择了。宝玉又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为他娶一个合心意,婚后能美满幸福的妻子是每个疼爱儿孙的老祖母都会做的事。
贾母疼爱宝玉小说中写得相当直白,但对黛玉的疼爱却相对隐讳得多,甚至在很多场合中对宝钗要更好些,这说明什么呢?说眀贾母疼爱黛玉之心比之宝玉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我们来看黛玉是因何到贾府的。第三回,林父对贾雨村说,“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贾母是因为贾夫人过世才将黛玉接进荣国府,这一点我们可以和湘云比较一下,贾母也是相当疼爱湘云的,然而黛玉虽然丧母,可毕竟还有老父,湘云却自幼父母双亡,可为什么贾母不将湘云也接在身边呢?也许有人要说湘云毕竟比黛玉远一层,将湘云接来于理不合,又或者史家不愿放人,可为什么后来他叔父也升了外任,贾老太君却能将他留下呢?可见贾母待黛玉原比别个不同。
其次,林父病重要接黛玉回去时,贾母“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且“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先是不太情愿的打点黛玉起身,后命贾琏仍带回来,可见贾母是一时也离不了黛玉的。须知,此时贾母并不知林父必定不行了,而黛玉终究是林家的女儿,守在老父身旁原是应该应份的。
再次,贾母平日里人前人后夸宝钗之处颇多,却鲜见褒奖黛玉之言。只因宝钗原是客,原该多说些客套话的。至于自己人就不用这么客套了,即便嘴里嗔怪,心头却是甜的。当众王妃、诰命要见众小姐时,也只教宝钗、黛玉、湘云、探春出来接见,可见老太君还是相当以黛玉为荣的,只是因是自己人,不便时时挂在嘴边。
综上所述,贾母不仅将宝玉当作心头肉,黛玉也是稳坐于贾母心尖之上的。所以贾母是绝对舍不得把黛玉交给一个不知根知底的人手里的,最妥贴的办法就是将黛玉留在身边,那宝玉就是不二人选。况贾母也是素知他二人的心事的,这样既遂了他二人心愿,黛玉也有一个妥贴的去处,又能将黛玉留在身边,承欢膝下,在贾母来说应是一举数得之举,又何乐而不为呢。细读《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松樵实在看不出“在圣(谕)旨面前谁都无能为力,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也开始反对他们的爱情”。松樵倒是看出了:贾母对“木石姻缘”从未动揺。
有人说:娶老婆还是要娶薛宝钗这样的,而不能娶林黛玉那样的,《红楼梦》中最后还不是“金玉良缘”战胜了“木石姻缘”吗?持此论者想讨什么样的老婆,松樵无权干涉,但绝不敢苟同“金玉良缘”战胜了“木石姻缘”。“木石姻缘” 酿成了悲剧,“金玉良缘”同样酿成了悲剧,二者同归于尽,“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遗红怨(怡红院),“消香舘(潇湘館)”,“恨无缘(蘅府院)”。请听第一支曲子“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姑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以贾宝玉之口吻吟唱的: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支曲子,是以贾宝玉之口吻吟唱的,是一首哀叹爱情的挽歌。
那么,贾宝玉、林黛玉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
贾元春失宠,“虎兕相逢大梦归”后,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势败休云贵,家贫莫论亲”。“木石姻缘”的靠山贾母离开人世,泪尽血干的林黛玉自知“凭人去欺负”的时候到了,于是违心地劝告贾宝玉,一定要在她死后接受薛宝钗。——设若没有林黛玉的临终嘱托,贾宝玉是断然不会接受薛宝钗的。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贾宝玉彻底绝望,终于“悬崖撒手”,弃家出走,当和尚去了,回到了渺茫的虚无之中,即回到赤瑕宫仍旧当他的神瑛侍者去了,那块“通灵宝玉”,亦被道人带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去了。林黛玉等一干“风流冤家”前往“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案前销号,各归原位,绛珠草仍回西方灵河岸上去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