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何梦里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标签:
贾宝玉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贾宝玉为何梦里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2016-9-14)
第三十六回薛宝钗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宝钗瞧她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紥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她代刺。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破解贾宝玉梦中的“喊骂”,首先要弄明此回的回目——“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梦兆”即梦中所预示的征兆,也就是贾宝玉在梦中所喊骂的“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情悟”即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也就是贾宝玉受龄官冷落后,在尴尬中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和友情,都是有一定缘份的。“绣鸳鸯”即袭人为宝玉制作肚兜时上面绣的鸳鸯花纹;“识分定”即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有一定缘份的。“绛芸轩”即贾宝玉给自己原先的住处所写的匾额。——第八回,一日早起让晴雯研墨,自书“绛芸轩”三字,嘱咐晴雯贴于门斗。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云轩”。黛玉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们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 彼时,贾宝玉、林黛玉是和贾母住在一起的。“梨香院”乃荣国府一处宅院,荣公晚年静养之处,薛家母女初到贾府时的住所,后为贾府家戏班子伶人练戏之处。
第三十六回的回目设计实可谓煞费苦心,贾宝玉搬进大观园怡红院好长时间了,回目却拟为“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贾宝玉“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此处偏偏又是薛宝钗初到贾府时的住所,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就是在“梨香院”,而今却成了伶人练戏之处。
可以想见,贾宝玉午睡梦境中一定是有人以和尚道人的话揺唇鼓舌:薛宝钗金锁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个,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第八回)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正面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与薛宝钗金锁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第八回)既然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同“通灵宝玉” 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那么持有者“结为婚姻”就是“金玉姻缘”。经过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之恋趋于稳定。林黛玉的前世乃绛珠仙草,木也;贾宝玉的前世为补天遗石,石也,宝黛之恋即为“木石姻缘”。贾宝玉梦中所喊骂的“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贾宝玉之于“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态度,与第五回红楼梦曲子“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这“喊骂”是对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的高度概括,是回文本写道: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文本接着写道:
宝玉站着,只管发起呆来。原来方才出来慌忙,不曾带得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忽抬头见了林黛玉和他站着。一时黛玉走了,他还站着不动,因而赶上来说道:“你也不带了扇子去,亏我看见,赶了送来。”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松樵认为,贾宝玉梦中“喊骂”的核心部分应是“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创作是借助了神话的,神话中有两个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尊号“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他们贯穿《红楼梦》始终。这僧道二仙师在上界和人间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在上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到了人间“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他们说过很多话,贾宝玉梦中“和尚道士的话”,根据语境,应主要是涉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话。
贾宝玉、王熙凤被魇魔法逢五鬼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第一次出现在贾氏家族人员面前: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些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命人请了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出现在贾府之前,林如海贾敏夫妇、薛姨妈紫微舍人夫妇曾分别跟他们有过交流。癞头和尚交待过:黛玉不能去外祖家,否则一生病不能好;宝钗要有玉的才能许,并给了两句话镶在金器上。
——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懦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林如海贾敏疼惜女儿,听说要化她出家,当然不从。黛玉前世是绛珠草,仅以甘露为食,修成女体后一心想着还泪于神瑛侍者,下凡后,这还没见到神瑛侍者就因母亲过世而悲伤落泪了,“不见哭声”是不可能的了。外祖母把她接到贾府,从此黛玉就生活在外姓亲友家中,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如何能“平安了此一世”?!癞头和尚说的这些话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以上省略药方名,四季四种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晒干,与药末子一齐研好,集四节气四水调匀和药……薛家家长照此做了,运气也真特好,刚好头一次就调配好“冷香丸”。薛宝钗的病算是有治了,癞头和尚的功劳不小。可是,他不单单是给宝钗开治病的药方,还送了八个字给她,并要求必须錾在金器上,还说了一句“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癞头和尚要让宝钗成为宝玉与黛玉“木石姻缘”的第三者,目的很明显:绛珠仙子要还泪于神瑛侍者,那好,我就成全你,让你哭得有足够的理由,“枉自嗟呀”其实是还泪;薛宝钗先天体热,有点“哮喘”,本来已经有“冷香丸”了,可是需要上佳的玉石镇住,那就借用“通灵宝玉”吧,以金镶玉的方式,永葆金之长寿无病痛。各取所需,看似通情达理。
——然而,曹氏惟恐读众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话信以为真,故在第三十六回借贾宝玉午睡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倘若读众中有谁人相信了“和尚道士的话”,那自然也该遭“喊骂”了!
《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宝黛“木石姻缘”演成悲剧,并非是因为没有相信“和尚道士的话”,而是因为汤勤式人物贾雨村撺掇忠顺亲王向贾府索要“通灵宝玉”,贾府两次造假,第一次造假时贾宝玉避祸离开贾府,林黛玉遭遇不如意指婚而自缢身亡。薛宝钗一家倒是相信了“和尚道士的话”,但二宝“金玉姻缘”最后也没有摆脱悲剧命运,在贾府第二次造假时,贾宝玉出家了,薛宝钗因遗腹子“得是非”而以一股金簪自杀了。
还是贾宝玉午睡在梦中“喊骂”的那句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