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湘云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就守寡了

(2016-08-11 07:31:07)
标签: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史湘云

妙玉

分类: 红楼十五钗

史湘云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就守寡了

   ——“太虚幻境”是浓缩版《红楼梦》(3

2016-8-11


三、“太虚幻境”是浓缩版《红楼梦》(b)

贾宝玉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就不似看“又副册”、“副册”了,他将“十二冠首女子”即贾府中的十二个上等女子之册页都翻遍了,她们依次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为一目了然起见,松樵将每钗的图谶、判词和后面相关的《红楼梦》曲子放在一起剖析。

贾宝玉取“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第一、第二支曲女分别题曰《终身误》、《枉凝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正册”头一页上的图谶和判词无争议,隐寓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三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等人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第一支曲子《终身误》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一曲,以贾宝玉的囗吻,否定他和薛宝钗的“金玉良姻”,怀念他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其时,贾宝玉和薛宝钗已经成婚,但贾宝玉尚未出家,林黛玉早已离开人世。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空对着”“晶莹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细玩《终身误》,“美中不足”似系“假语存焉”。面对《终身误》所吟唱之景况,无论薛宝钗,还是贾宝玉,都是凄凉的,悲哀的,尴尬的,倍受折磨的,岂只是“美中不足”?还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薄命女是怎么死的?从图谶、判词和《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子似可推出,林黛玉应该是自缢——“带林中挂”;薛宝钗则是在贾宝玉出家之后自杀的——“又有一堆雪(血),雪(血)下一股金簪”,“金簪雪(血)里埋”。

因为“正册”头一页上的图谶和判词隐寓林黛玉和薛宝钗,第一支曲子《终身误》是一曲二重唱,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为一曲,又加上《红楼梦引子》中有“怀金悼玉”的句子,于是便有的人认为这是在体现“钗黛合一”,说什么“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也有人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贾宝玉的至爱。这两种“认为”均属低级错误。“钗黛合一”根本不可能,依据对立统一法则,钗黛作为矛盾着的双方互为依存,故而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这只要看看接下来的第二支曲子《枉凝眉》就一切都明白了。松樵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枉凝眉》曲子隐寓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生死绝恋!分别演唱“十二钗”的十二支曲子,林黛玉占了一支半,薛宝钗仅占半支。这《枉凝眉》薛宝钗不沾边,更谈不上是隐寓史湘云和妙玉。阅读《红楼梦》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书中描述的总和出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要走火入魔,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身居女儿国的贾宝玉,真正爱的人不是薛宝钗,不是史湘云和妙玉,也不是和他常试“云雨情”的袭人,而是林黛玉——林黛玉是贾宝玉唯一的真爱。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本来就是一个仙子,生性情痴,与宝玉是真正的爱情,而贾宝玉真正爱的人也只有林黛玉一个。他们是《红楼梦》当仁不让的主角。《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只能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能说的是宝玉黛玉的生死绝恋!最最要紧的是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全书故事引用仙界之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使者雨露浇灌之恩而特别投凡下世,变女儿身用泪珠相还。泱泱一部《红楼梦》能够用泪珠儿描述的,除了林黛玉还有谁属?!

贾宝玉听了仙曲《枉凝眉》,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作者这是在写贾宝玉吗?难道当时乃至时下众多读者不正是如此法读《红楼梦》么?有几个人去追究其隐寓?去探求“隐”去了什么样的“真事”?去辨别哪些是“假语村言”?

下面是“正册”第二幅图谶、判词和第三支曲子。

宝玉看了“正册”第一幅图谶和判词仍不解。待要问时,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第三支曲子题曰《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剖析“正册”第二幅图谶、判词和第三支曲子,从图谶“弓(宫)”、“香橼(元)”,从判词“榴花”、“宫闱”、“初春”,从曲子“喜荣华正好”可知隐寓的是贾元春。贾元春即贾妃,贾政与王夫人所出,贾宝玉的姐姐,因生于正月初一所以名元春,后应选入宫,又加封贤德妃,大观园即为其省亲所造。贾家四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名字连起来暗合“原应叹息”四字。贾元春乃贾府之总后台,贾元春“荣”则贾府“荣”,贾元春“损”则贾府“损”,贾元春“亡”则贾府“败”。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的最高支持者。贾元春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时,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淸楚不过地表眀她对宝玉择偶问题的倾向。贾府因为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恃无恐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亦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不断对贾府进行勒索,致使贾府开支日繁,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元妃死后,贾府就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所以贾元春贵妃娘娘就像昙花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恨无常又到”,“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二十年来辨是非”,“虎兕相逢大梦归”,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盛极”的贾元春没有善终,且不属正常死亡,似是用弓弦勒死的,享年只有三十多岁。从“须要退步抽身早”可见宫庭政治斗争复杂凶险,贾元春成了牺牲品。

下面是“正册”第三幅图谶、判词和第四支曲子。

“正册”第三幅图谶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有四句判词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第四支曲子题曰《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正册”第三幅图谶、判词和第四支曲子隐寓的是三姑娘贾探春。此“钗”系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因其“才自精明志自高”,曾任过因王熙凤病而代理家政的首席代表。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贾探春之“红颜薄命”表现为“远嫁”,相当于“和亲”。

“生于末世运偏消”当然是在感叹“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但更是作者在自寓。

下面是“正册”第四幅图谶、判词和第五支曲子。

“正册”第四幅图谶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四句判词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红楼梦》第五支曲子题曰《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正册”第四幅图谶、判词和第五支曲子《乐中悲》隐寓的是史湘云。此“钗”是一位孤女,性情“英豪阔大宽宏量”。史湘云在《红楼梦》里与贾宝玉很亲近,但一直是与他没有性别区分的女子,就是说在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暗生情愫如火如荼的时候,她还不谙情事。后来议过婚,也就是订婚了,但未婚夫不久便死去,湘云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就守寡了。

下面是“正册”第五幅图谶、判词和第六支曲子。

“正册”第五幅图谶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判词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第六支曲子题曰《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正册”第五幅图谶、判词和第六支曲子《世难容》隐寓的是妙玉。此“钗”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尼姑,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金玉质”妙玉何以“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终陷淖泥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呢?《红楼梦》作者通过林之孝家之口说“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这话等于什么也沒说。“仕宦”姓甚名谁?何官职?更重要的是,当贾母、刘姥姥等在大观园品茶时妙玉拿出“成窑小盖钟”这样的古董奇珍,竟因为刘姥姥使用过就不要了;而在宝玉,宝钗,黛玉在栊翠庵品茶时,又拿出“点犀□(缺字,上乔下皿,音qiáo)”,“□(缺字,左分右瓜,音bān)瓟斝”(斝上镌“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等最上等的奇珍异宝(茶具),都是贾府都“未必找的出”的古玩,可见妙玉家地位之高,极有可能超出贾府。如此显赫之家出身的妙玉,在正常情况下,即便是因病出了家,也不会跑到栊翠庵来,更不会“终陷淖泥中”。作者这样安排,一定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 (未完)

史湘云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就守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