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宋庄子董氏家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董姓)
(2022-12-28 00:10:56)沧州宋庄子董氏家谱
1、谱序
粤自有虞之朝,董父好龙,称豢龙氏,舜赐姓董,为氏焉。厥后,晋有良吏,汉有大儒,董德元老榜登科,已见亲题御笔。董遵晖晦幽州,伟绩行看,衣赐龙盘。嗣此,历代明公贤相,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龙盘凤逸,锦心绣口之士不可枚举。虽历年数千,经朝历代,同宗异约,其赐姓之始则一也。
董姓散漫各省,递嬗历代,姓各为姓,宗各为宗,虽有爱姓恋宗之人出于其间,然家无统籍之谱,徒戚戚焉!故国有玉牒,孔有圣谱,如木有本水有源也。古人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固其源。谱之一事,同鉴固本,浚源之制也。吾侪细民,何敢抑国望忆先哲,程子学圣,一语是以服膺,斯言诠意于谱。
吾族经同治七年,捻匪之乱,被焚失修,惜非全璧,顾此关系,至鉅不观失谱之家乎!或同邑相居不知一脉,或他乡迁不知同宗,欲携手而无元由;欲同气而不得,咋口桥舌。促眉瞕目,无辜求近也,奈何奈何,此啜啜憾事不宁。惟是吾家之谱,以道光初年续修,迄今已历一百余年矣!失续之谱,未有如此之久也。倘再延期不续,必贻支脉之无考也。以至远支反为近,近支反觉远,幻渺无凭,模糊不清,远近无序,亲疏失常。况吾家耄耋明晓家,宏通文艺者如黎明残星,廖若无几,翌日再有热心斯举者,以吾家世胄后裔,书香门第,欲叙将无所措手矣!岂不大可畏哉。是为序。
十四世 世俊谨序
2、先祖遗言
吾家原籍山东即墨县董家沟子。迁出之祖讳鹏,字一德,行八,为吾氏沧州之始祖。明季进士,曾任河间知府。二世祖文献公,明晚期举人,山西省高平县知县。三世祖凭彝公,副贡生,山东省平原县教谕,籍于平。四世祖思贤公,后改思任公,康熙戊子举人,沧州知州,伊时宦游为家,遂于沧州城东北李寨庄田居焉。一、二、三世祖灵柩从任所搬来,五世祖国用公,考授府经历。六世祖宏儒公,考授府经历,赠武略左骑尉。自李寨迁居城内鼓楼街,后又迁文庙前。适值家道宽裕,偶有西南运河将开,买尽锅店之锅挡堰,以致家道衰落。至乾隆年间,七世祖观成公与八世祖三槐公,由沧迁到城东南七十里之宋庄子田居焉 。
吾家居城时,有老茔地一处,在城东北后三里庄东北隅,俗名东山子,即董家坟山之谐音。莹地幅员四十亩,南头有看茔地之高家住宅,茔地向口与宋庄子集茅一样,共有十六座坟,后十弓远有姑奶奶坟一座。另外,同治末年,吾家于鞠官屯尚有季田四十亩,为兆鳯爷之子打官司卖掉。
自十四世俊字,四十个排名序:
俊贵宣欣益
十四世世俊谨作
3、后记
修谱清源,诚为大事。古人以族繁人众,世远情暌,故修谱以记之。伎子孙皆知其所出,莫不殷殷敦一本之思,以是人虽众而不虑其情谊之暌隔也。近人又云:对故里之沿波讨源,对姓氏的探赜索隐是人的天性使然。每至清明,海内外炎黄子孙,不远万里,前来陕西黄帝陵寻根问祖,慨发思本之情也。
吾姓以文著称,礼义教化,不乏爱姓恋宗之人,深谙修谱于联疏远,籍以固本浚源之要义,为此进行了不懈之努力。民国二十九年,十四世世俊为谱作序,文光灿烂,明言至理,激励后世。民国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东院之桦、英俊,西院士俊、世俊、冠俊、维俊、庭俊,亲赴沧州,考察了吾祖莹地东山子,并会见了看护人的后代高凤山。
为达到即使繁衍万代,其清晰若列眉睫之目的,一九五o年,世俊自俊字排出了四十个字名序。一九六二年续谱,颜俊、兴俊、贵题参加。可惜遭文革之劫,吾姓家谱尽焚之一炬!幸十五世贵荣保存下其父习字抄本,才免了杳幻无凭之险。八八年十五世贵题于肃宁任上,多次查找吾族原籍山东省即墨县董家沟子,岁月悠长,故名已不存在。回沧由州志上,喜觅四、六、七世祖遗踪,这次俱列入谱内。一世祖政绩,河间府志因燕王之乱,恰少万历记载,可惜之至!九一年再次续谱,族内许多人热诚参加,后由十四世彦俊执笔玉成。而今在原来基础上,由
二ooo年三月 贵题
(张志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