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广州话(5)广州话诗文

(2022-03-29 14:40:02)
标签:

文化

学习心得

杂谈

分类: 广府文稿

漫谈广州话(5

冼启明

广州话诗文

古时的人拿起笔写东西,大多是用文言。文言庄重、典雅,有较为严谨的规范性,因而留传千年都能解读。但是,文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305首诗中,最经典部分是周代王室从各地采集而来的歌谣,名曰《国风》。从各地采集的歌谣似乎会有些俗,经孔子整理编辑却成了雅品。屈原的《离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以巫术祭歌的气韵,香草美人的比喻诉说心声,竟成了不朽的文学典范。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不一定都在朝堂之上,语言的雅与俗也没有铁定的界限,地方鲜活的俗言俗语,选用恰当,亦有可能变作雅词雅句。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杂俚语,反被人认为措词流丽,而自成绝调。

孔子云:“先进于礼乐,野人;后进于礼乐,君子。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圣人认为,礼乐文化最早是低层劳动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书斋里的读书人谈礼乐文化是后来的事,要研究礼乐文化,我从其根源上着手。

李白诗《长干行》,以一个居住长干里商妇自述的口气,讲她的爱情生活。言语朴实无华,其情感人至深!当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诗句就是“青梅竹马”成语的来历。

有的时候,文章的自然性,比起刻意雕饰的文辞更能打动人。苏东坡被贬惠州,与当地人朝夕相处,时逢荔枝成熟季节,苏东坡尝到荔枝的鲜美,想写诗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听到惠州人讲“日啖荔枝三把火”,心想这里的人忌上火,我只觉得荔枝好吃。转念间便诗成两首,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化用了惠州人讲的“日啖荔枝三把火”而另出新意,并流传千古。啖字是古汉语,有吃的意思,亦有含在口中之义,是广州话的常用字。

苏东坡那个年代的北宋,广州话的字,基本上是古中原的字。中原汉语从南宋开始变化很大,元朝建立,定都北京,元曲及元杂剧流行,曲词有俚俗、率直、诙谐、浅白的倾向。这时出了一部《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没有入声,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成了官话,河洛古音便被边缘。明朝重建汉统,明成祖朱棣虽做了许多恢复汉音的工作,但接后又是清朝,雍正登基后,规定没学会“官话”(北京话)的人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懂“官话”的人不可在朝廷做官。自此,北京口音的官话作为通用语便基本确定了。

从唐宋传奇到元朝的小曲和戏文以及明清的小说,有相当一部分口语性的白话文字登上了文学殿堂。口语性的白话文字是文人在写作中创立的,被读者广泛接受后,就自然而然流通。

普通话(北京方言音)到了清末民初已成熟,与此同时,粤语亦自成一套书写体系。明末及清,广府人创造出大量的粤字,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用语有音无字的问题。使到广州话也能顺顺当当地我手写我口、写我想,自然流畅表达思想感情。

文学始于歌而形于诗,并且是先有口语然后有文字。

有人说与岭南广府有关的歌谣最早是《越人歌》,据说春秋战国时,楚国之弟鄂君泛舟河中,一位越人“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楚、越虽为邻国,言语不通,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歌词:“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我查资料,歌者扬越之民也,扬越与南越同属百越却相去甚远。尽管《越人歌》记音和壮语语音基本相同或相近,也不能张冠李戴。

扬越在长江流域,南越在珠江流域。《越人歌》是船民之歌,船民好歌,这一点扬越与南越是共通的。事实上广府的水上歌谣早已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南越国,并传至中原朝廷。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诗语》中记及:“而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张买之后,约一百五六十年,到了汉成帝时。《汉书·元后传》说到成都侯王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盖,张周帷,辑濯越歌。”权贵王商穿越长安城,引水行船,一边划桨,和着节奏,一边唱着南越的歌谣,沉醉于生动诙谐的声乐之中。可见越讴在当时的汉朝宫廷确是颇受欢迎。

越讴源起于水上人的歌谣,这些歌谣在广东人称咸水歌或疍家歌。广东水域多又临海,有相当数量的水上人在江海中作业,他们长年风里浪里,性情刚毅灵巧,唱出的白话歌风格却独特,活泼、欢快,后经一些文士修饰而变得趣致而不失风雅,极具岭南特色。咸水歌来于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是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拘,每节同韵,各节可转韵,曲式结构为上下句。如:“(女):新打薄刀共哥斩缆,斩开大缆免畀人弹!(男):大缆斩开小缆又续,续番条缆共妹痴缠。”歌词多是男女相谑、爱恋的情歌。

广东歌谣,从水上到陆地,从口语到文辞,演变成多种样式的曲艺说唱。有人说粤剧的唱词美妙,其实是早就有一批前辈高人为粤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好了铺垫。粤曲清澈流丽的演唱,融集了戈阳腔、昆腔、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之长,同时又得益于清末民初粤语书写文白相间的诗唱文字。最初粤剧演唱用桂林官话,为了亲民,道白采用粤语,粤语道白不断增多,有点似话剧了。后受文人编写的粤语诗文、联句及白话歌谣等时流文化影响,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所谓时流文化,指当时去文言化、渗入粤语的书写文字。广府的粤语书写文字,从明末清初开始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明末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素馨曲》:“素馨棚下梳横髻,只为贪花不上头。十月大禾未入米,问娘花浪几时收”就用上一些粤语词汇入诗。

清兵入关之后,广东粤语曲艺木鱼歌的唱本,又称木鱼书,当中的《花笺记》《二荷花史》就有不少粤语进入唱词。如:“唔好、就话、呢下、正系、亦都系、佢地、我地、企定、嗰度、畀、睇、唔止、佢做乜咁……等,这些都是常用字词。

乾隆年间,在木鱼歌的基础上产生了龙舟歌,到嘉庆末年,木鱼与龙舟又衍生出南音。木鱼、龙舟、南音之外,又产生了一种文人创作的粤讴。粤讴早已有,原是珠江河上的珠娘们(艇上歌女)自己编演的。嘉庆末至道光初,冯询、招子庸等一班文士聚游于珠江,在花艇上饮酒作乐,听到艇妹在南音、龙舟的基础变调演唱,觉得有新意,只是词多俚俗。冯询、招子庸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对这种歌体进行改造、加工、规范、定型,典雅的文词,杂以方言,加上感叹衬字、音韵押尾,形成地方特色浓郁、雅俗共赏的新曲种。

冯询是最早创作粤讴的人,中进士后当官,怕同僚笑其俗,自己销毁作品。致使敢走通俗文学路子的招子庸扬名。清道光八年,招子庸出版《粤讴》共121首,粤讴的唱词结构脱胎于七言韵文,以四句为一组。唱词字数自由灵活,但须符合平仄押韵和受严格的节拍束约。词语雅中带俗,具有浅白亲切的特性。内容多是诉说男女爱情离愁别恨,及沦落青楼女子的不幸遭遇,文笔真挚,凄婉动人。

《粤讴》书中第一首为《解心事》,流传甚广,故粤讴又名“解心”,当代粤曲以粤讴曲调作曲牌也称为“解心腔”。

《解心事》:

心如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总系愁苦到不堪,真系恶算。总好过官门地狱,更重哀怜。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乐境无边。若系解到唔得通,就讲过阴骘个便,唉,凡事检点,积善心唔险,你睇远极在来生,近极在目前。

劝世之曲,开解人心之苦困。另一篇《吊秋喜》,则以情动人,此篇较长,看悼妓女秋喜的其中几句:“青山白骨唔知凭谁祭?衰杨残月空听嗰只杜鹃啼……谂下从前恩义,讲到销魂两个字,共你死过都唔迟!”此歌悲切,感人心肺。

招子庸的《粤讴》之后,许多文人加入到粤讴创作的行列,其内容从男女情爱,发展到后来的针砭时弊、爱国救国。清末民初,有多家进步报刊,刊发了—系列时政题材的新粤讴。其中,廖恩焘是这时期的著名作家。

廖恩焘的《新粤讴解心》,把粤讴创作推到新高峰。如《颂林制军》(即林则徐):“你真正系笨,做乜苦苦要做忠臣?纵然忠烈,有几个明君?有道正好做官,无道要隐。”又如《废娼》:“青楼堕落,重惨过地狱丰都。就怕叫起首上街,唔容易拣得着个好佬。呢阵寨口系话执埋,你就先要替我哋寻定后路。……若话打工去做梳头,还吓旧债,又怕东家唔请,睇到我哋十分低。重怕妈姐埋行抵制,把我哋难为。”只有对世情的体察和人心的贴近,才能写出这样真情动人的心曲。

梁启超认为廖恩焘的粤讴“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

粤讴流行之余,亦有人用粤语写格律诗、写对联,何淡如是当中最早,并且是相当杰出的作家。长期以来,格律诗都是文言的阵地,自从何淡如开创粤语格律诗以来,便打破了这一教条。采纳粤语的口语入诗,虽与传统有冲突,却又产生了鲜活的文学形象和意境。

看看何淡如两首粤语诗:

代人访失猪母赏帖

立出帖人陈有兴,只因猪乸为风情。每思红拂狡难禁,称醉文君节不贞。

昨晚私奔跟佬去,今朝遍访冇人明。四方君子知其落,谢佢烧哥大半埕。

 

以诗代启事,三四句中的“狡”,似作“豪”,相似普通话的“骚”;以红拂女“发豪”、卓文君“勾佬”,比拟母猪走失,又妙又谑矣!才人妙笔,读后教人会心微笑。

 

垓下吊古

又高又大又嵯峨,临死唔知重唱歌。三尺多长锋利剑,八千靓溜后生哥。

既然禀性争皇帝,何必频轮杀老婆。若使乌江唔锯颈,汉兵追到屎难痾!

 

诗咏楚霸王,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末二句中的“唔锯颈”、“屎难痾”,风趣之极。(第六句频轮,读频能)

何淡如粤语联语,更是妙绝天下,举几例看看:

 

题路人打架

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

 

以广州方言俗谚对唐诗(无情对)

四面云山谁做主?一头雾水不知宗。

 

嵌题广州地方菜肴名

丛桂有坊含湛露;六榕无寺挹清风。

 

题广东省佛山某更(更夫)练馆

立刻捉拿三只手;几时失过一条毛。

 

自撰嫁女门联

打鼓打锣,不过戥人高兴;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讽剌慈禧太后

仁寿殿慈禧,弄权非人是兽;玉澜堂太后,囚帝纵欲贪婪。

 

何谈如的作品,流传民间逾百年。其谐诗、谐联接地气,通俗的粤语,工巧的手笔,广府人读之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写粤语诗的大家,就是《新粤讴解心》的作者廖恩焘。他的粤语诗《嬉笑集》,诙谐幽默,脍炙人口。

咏“苏武”:

麒麟犽乍后生哥,磨利张刀去讲和。狗屁檄文攻鼻辣,龙头拐杖甩毛多。

既然饮奶都能饱,使乜吞冰得咁傻。精仔亚陵唔识趣,偏偏提起个番婆。

 

咏秦二世:

够之大瘾火麒麟,呢件龙袍重几新。未必乖哥唔识鹿,果然太监系阉鹑。

一堂鼻涕真衰仔,二世头衔咁吓人。点估江山全送嗮,亡秦应晌亚胡身。

 

咏范增:

老猫烧剩几条须,悔恨当年眼冇珠。湿水马骝唔过玩,烂泥菩萨点能扶。

明知屎计专兜笃,重想孤番再杀铺。一自鸿门佢错过,神仙有篾亦难箍。

 

广州即事

广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马路窿多车打滚,鹅潭水浅艇兜圈。

难民纪念堂中住,阔佬迎宾馆里捐。酒店老车俱乐部,隔房醮打万人缘。

 

打麻将:

买齐幌子当孤番,跌落天嚟几咁闲。拚命做成清一色,绝张摩起大三翻。

尾糊整定输家食,手气全凭旺位搬。边个龟公唔好彩,十铺九趟畀人拦。

 

自由女

姑娘呷饱自由风,想话文明拣老公。唔去学堂消暑假,专嚟旅馆扮春宫。

梳成只髻松毛狗,剪到条辫倔尾龙。靴仔洋遮高裤脚,长堤日夜两头舂。

 

嬉笑怒骂中,揭示了人们欲语难言的的物形世态。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与廖恩焘相熟,曾写过两首有关《项羽》的粤语诗:

其一:

老婆搿手嚟劏狗,皇帝开头就斩蛇。

临死找番条笨伯,算佢后代有揸拿。

其二:

八千子弟向秦封,破釜沉舟究不同。

咁样多人为你死,因何冇面见江东。

还有梁启超也有一首五言排律粤语诗:

几十多斤铁,孤单一个人,拦腰掟过去,错眼打唔亲,

野仔真行运,衰君白替身,差点变成鬼,快的去还神,

凶手当堂趯,差佬到处寻,亚良真正笨,为咁散清银。

 

搞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他并非广府人,1935年来到广州,见当时在广东执政的陈济棠搞文化复古甚为不满,又读到广府的粤讴和这里的文士用粤语写格律诗,一时冲动,亦学人写了首粤语诗:

黄花岗

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咪话火把唔够猛,睇佢吓倒大将军。

 

粤语有韵的谐文曾奇峰突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光不再,其精华慢慢化进粤剧粤曲、广府童谣和香港的粤语流行歌。话虽如此,我们应该知道,事实已证明粤语对接、移植文言的能力很强,尤其是粤语格律诗。粤语格律诗能成立,不在乎用了些口语,是主要是用经典的形式说出了时代的新声。

粤语书写除诗歌韵文外,广府人也在不断地积极探索用广州写小说的路径。清同治初年(1870)邵彬儒作的《俗话倾谈》,是一本宣讲儒家思想的故事集,此集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写成,一半粤语,一半文言。1873年后有传教士将《圣经》作粤语翻译,名叫《天路历程》。此书更多地采用广府口语。以这种方式的译作,还有《鲁滨孙飘流记》等一批外国文学。

受粤语译外经、外书的影响,一批广府文人开始编写或创作粤语的文学作品。粤语书面化的文字书写被激活,逐步演生出粤语、文言、官话对应整合的三及第文体。民国时期三及第文体开始流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及第文作家有黄言情、襯叔、任护花、我是山人等。四十年代三及第文的创作达到鼎盛期,其中已名震海内外华人区的任护花于四十年代末写出的“牛精良”系列,在粤港澳的拥趸之众连茅盾都自叹弗如。此外,闻名的粤语小说还有襯叔撰写的《鬼才伦文叙》,我是山人作的《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洪熙官大闹峨嵋山》等。

《鬼才伦文叙》一书问世,令到在珠江三角洲,伦文叙的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他的趣事、传说、诗歌、对联等等在四五十年代的省港澳大为流行。

《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洪熙官大闹峨嵋山》两本小说,作者不但成功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广东英雄人物洪熙官,还写过同样深受广府大众喜欢的武林人物黄飞鸿、方世玉、梁赞(叶问师父),均脍炙人口。

四十年代末,大陆战火连天,省城的三及第文转向香港发展。五十年代一个叫高雄的粤语作家在《新生晚报》连载三及第小说《经纪日记》,轰动一时。那时的香港茶楼,人人捧读《新生晚报》看连载的奇观。有赞高雄是粤语三及第文集大成者。对粤语书面语和“港式中文”的发展影响至深。

六七十年代后,三及第文逐渐式微,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过我们现在的广州人,口读现代通用汉语,一般都不会全部按原文读,总能在关键的地方灵活地渗入广州话语法、词汇及方言用语来调整文句。作文写到广府人的对话,会用粤语来书写。张悦楷在电台用粤语讲《三国》、讲《水浒》的故事,他会预先编好广府口语的讲稿。

 

漫谈广州话(5)广州话诗文

欢迎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扫一扫,加关注《德艺缘》公众号。

 

谢谢点赞、收藏、转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