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人群巧喝粥

标签:
粗粮健康糖尿病 |
分类: 疾病营养 |
高血糖人群巧喝粥
一直以来,血糖高的人都会被反复叮嘱:“千万别喝粥,喝粥升糖快!” ,甚至还有人说过:“一碗粥就等于一碗糖水”,似乎喝粥已经成为血糖控制的大敌。不能喝粥也成了高血糖人群的“清规戒律”,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
不能喝粥的原因:
粮食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经过长时间熬煮,其中的淀粉经糊化反应变为糊精等短链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人体内可快速分解成为葡萄糖,导致血糖的迅速上升,而且越是熬得香浓粘稠的粥,糊化反应越彻底,升血糖的速度也越是惊人。
-
错误的喝粥方式:
1、把粥当汤喝:粥的主要原料和米饭一样都是大米,所以我们通常把粥称作稀饭。但是粥的消化速度快,似乎起不到主食“抗饿”的作用,如果只用粥来充当一餐的全部主食,人们不免会担心挨不到下顿饭,就已经饿得眼冒金星了。所以在喝粥的同时,我们往往会搭配上馒头、花卷等其他主食,而粥似乎和汤一样,只起到湿润口腔,利于食物下咽的效果。如此喝粥难免会导致主食总量的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热量的摄入,对于控制血糖自然不利。
3、喝软烂粘稠的粥:粥越粘稠,说明其中淀粉的糊化越为完全,也就越容易转化成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的迅速飙升。这个原则不光是对于大米粥,同样适用于杂粮粥。有时候人们为了让杂粮粥变得更加香浓粘稠,还会加入糯米、大黄米、高粱米等食材。糯米和大黄米之所以容易煮粘,是因为其中富含支链淀粉,这种结构的淀粉外形像树杈一样,有无数的分支,从而也就增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消化更为迅速,对血糖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
如何正确喝粥
1、选材:比如夏季我们可以选择清热解暑,健脾化湿的绿豆、百合、薏米、荞麦、山药、莲子。冬天能则可以选择具有温肾助阳,健脾益胃作用的小米、紫米、白扁豆、红豆、鹰嘴豆等。
豆类熬煮后没有粘性,血糖生成指数(GI)多在20-40之间,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葡萄糖转化速率远低于精密白面制成的主食,因此对于血糖的控制非常有利,应该占到熬粥食材一半以上。
加入杂粮杂豆一方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不同食材之间蛋白质互补的作用,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杂豆、杂粮通常更耐消化,可提升饱腹感,起到控制热量摄入的作用。而且粗粮杂豆的质地坚实,需要仔细咀嚼才能下咽,这样也可以帮助增加咀嚼次数,减缓进食速度,更好的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2、做法:粥的熬煮不宜太过软烂粘稠,以免淀粉糊化过度,造成对血糖的不良影响。粮食颗粒保存的越完整,消化吸收的速率越慢,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越慢。如果喜欢粘稠的粥,可以用燕麦或者大麦,来取代糯米、大黄米等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材,利用燕麦、大麦中的β-葡聚糖,一样可以为粥增加稠厚的口感。而且β-葡聚糖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在满足了人们对粥香浓粘稠口感的基础上,不但不会促进血糖的升高,还可以起到降低葡萄糖吸收速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用粥适量替代干粮:粥的主要成分和干粮一样,都属于淀粉类食材,因此我们把粥看做主食更为合适。所以在喝粥的时候应该相应减少馒头、花卷等干粮的摄入,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
与多种食物进行搭配:比如喝粥前可先吃几口菜垫垫底,然后再喝粥,喝粥的过程中,也应与蔬菜、肉类进行混搭,交替食用,这样可以通过菜肴中膳食纤维、蛋白质等物质的加入,来稀释粥中的碳水化合物,减慢淀粉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即丰富了食物的口感,又可起到协助控制血糖的作用。
看到这里,爱喝粥的糖友们是不是已经心动了呢?按照以上几点健康喝粥,在丰富饮食的同时,更可以合理地控制血糖。不如今晚就把主食换成美味的杂豆粥吧!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喆
本文系杂志约稿,请勿商业转载
新浪微博@营养师王喆
腾讯微博@吉吉说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