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钙很重要,选对是关键

(2013-06-14 10:22:28)
标签:

365

补钙

科学补钙

骨质疏松

补钙食物

分类: 食物营养

补钙很重要,选对是关键

http://s14/mw690/c269a5e9gdf143c43062d&690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成年人约为1-1.2kg,其中超过99%的钙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上,成为人体的支撑,同时也起到“钙库”的作用。其余不足1%的钙,分布于体液及软组织当中,对于人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体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和心跳规律;对人体多种酶有激活作用;参与血凝的过程;影响人体免疫系统机能;抑制某些毒物的吸收等。

当食物中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血钙的稳定,便会将骨骼中的钙动员至血液当中,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从出生至在20岁以前的这个阶段阶段,由于生长发育旺盛,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异常,骨钙化不良,在儿童期甚至引起佝偻病的发生。

35-40岁,人体骨质达到顶峰,此后骨质将逐渐丢失,处于负平衡的状态,人体从35岁左右开始每天就会丢失30~50mg 的钙质,到了50岁骨总量竟减轻到0.7kg 左右。如此时摄入不足,则会导致骨密度降低,无法保持骨骼结构的完整,变得弯腰、驼背、身高降低,甚至在很小的外力下,便会发生骨折,即骨质疏松。

钙是我国居民膳食中容易缺乏的一种矿物质,我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仅为389mg/天,距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年人800mg/天,还有相当大的缺口。

有意识地增加膳食中钙的摄入,加上适度的户外运动,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适量的优质蛋白,有助于钙的补充,以及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究竟哪些食物是补钙高手呢?

补钙食物大比拼

Ø     牛奶及乳制品:☆☆☆☆☆

牛奶、酸奶等乳制品中含有大量的钙,如每天饮奶300g,便可补充约300mg的钙,同时其中的维生素D、乳糖可起到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并且不含植酸、草酸、单宁等妨碍钙吸收的因素,被公认为最好的钙来源。

Ø     虾皮:☆☆

虾皮中含钙量高达991mg/100g,但虾皮含盐量高达5%,多吃必然会增加盐摄入量。虾皮中含有少量致癌物——亚硝胺,多吃会提高健康风险。而且由于无法通过咀嚼将虾皮彻底嚼碎,造成其消化率较低,其中钙的吸收必然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单纯地通过食用虾皮进行补钙是不科学的。

Ø     豆腐:☆☆☆☆☆

含钙量为105mg/100g,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相当于30-50g的豆类及其制品,相当于200g豆腐,作为补钙食品,豆腐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豆腐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富含B族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由于高钾、高镁、低钠的特点,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除了营养物质之外,大豆还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大豆固醇、大豆低聚糖等。由于不含胆固醇,尤其适合老年人和高血脂人群食用。但在补钙方面豆腐也有其局限性,如其中不含有维生素D,同时含有少量的植酸,会妨碍钙的吸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豆腐的钙主要来自于卤水或石膏,内酯豆腐含钙量并不高,所以补钙还请选择卤水豆腐或石膏豆腐。

Ø     芝麻酱:☆☆

麻酱的钙含量为1170mg/100g,同时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多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是由于脂肪含量高达52%,所以通过麻酱补钙会导致热量过剩,给身体带来负担。

Ø     蔬菜:☆☆☆☆

也是钙的良好来源,雪里蕻、小白菜、油菜、茴香、圆白菜、芹菜、菠菜的钙含量都很高,同时蔬菜中的维生素K还可以帮助钙质更好的沉积在骨骼上。但是不少蔬菜中含有草酸,如菠菜、芦笋、茭白、竹笋等,对于涩味较重的蔬菜,通过焯水可以去掉大多数草酸,减少对钙质吸收的影响。

Ø     骨头汤:

这是饮食补钙的最大误区,经实验证明,经高压锅炖煮2小时的棒骨汤中,含钙量微乎其微,但汤中脂肪含量却大量增加,喝骨头汤补钙不成,小心补成大胖子哦!

比较了半天补钙食物的优劣,只想说明补钙不应只拘泥于一种食物,以为吃点虾皮、吃点麻酱就万事俱备了。每天喝杯牛奶,多吃绿叶菜,再配上些麻酱、虾皮、小鱼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效果才会更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许多人只知道甜味饮料中的糖会损伤牙齿,却不清楚甜味饮料本身就会妨碍钙的吸收。这是因为,饮料中大多加入的磷酸盐以改善口感,过多的磷酸盐能导致包括钙在内的镁、铁、锌等金属离子不被身体充分利用。同时,磷元素成酸性的特征,会促进钙、镁的流失。所以补钙在摄入含钙丰富食物的同时,务必减少甜饮料的摄入。

 

参考文献:

[1]    范志红.食物营养与配餐[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级营养保健师 王

                                                  新浪微博@营养师王

                                                   手机:15510192939

                                                原创博文,转载联系本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