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约稿

(2022-08-02 20:23:07)
标签:

小说

约稿

分类: 文学作品

小说约稿

康玉琨

 【小说】约稿


1984年,从师大毕业的我到矿务局中学当上了语文老师,第二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为一名业余作者,自然要关注“稿约”,也就是“征稿启事”,以便获得更多投稿机会,提高投稿命中率。

1985年,我兼任一家小报的编辑,有时会奉命向作者“约稿”,以便获得所需的更有分量的稿件。主编告诫:“预约稿件”一定要慎重,若无特殊情况,所约稿件都要采用。主编的话我牢记在心,成了以后行为的准则。

后来,我奉调县城中学继续从事语文教学,偶尔也写写稿,少不了关注“稿约”。时间长了,竟然有幸得到“约稿”,那心情简直是喜不自胜。只是这种约稿有关教学的更多一些,因此有关文学的就愈显珍贵。

2017年上半年,一家杂志的编辑向我约稿,写一篇反映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说,字数5000左右。我写好后如期交稿,编辑回复“写的不错”,并指导我要“把题目改得更吸睛些”“让结尾来个反转”。我尽心尽力作了修改,可是编辑收稿后再无下文。几个月后,我小心翼翼地询问此事,编辑告诉我:“被主编否了。”并找出《审稿笺》给我看。只见其上“二审”一栏写道:“两个青少年,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个好学,一个贪玩,一个勇往直前,一个逐渐颓废。而真心的帮助,却能让一颗消沉的心心向光明,走出自己的多彩人生。正能量作品,也为同龄人所熟悉。可否一用,请审。”然后是那位编辑的签名和日期。往下看,“三审”一栏则简单得多,只有这样几句:“简单,算不上太好,先上更好的文章。”后面没有签名,也无日期,但肯定是主编的意见。无奈何,只好给这篇小说另寻出路,几个月后,终于在一家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2018年8月14日,我的一篇小说稿件收到了回复。这封回复的邮件写得很具体:“小说稿件已阅,拟用。请近日拨冗,将创作感悟发到我编辑部邮箱,以备录用。杂志出刊后,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并向您邮寄附有您大作的样刊三本。顺祝秋安!”之后是某某编辑部名称。第二天,我就写好了一篇《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创作感悟,发到指定邮箱。转眼到了第二年,我一直没有接到通知,也没有收到样刊,只好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编辑查询后认真地回复:“您的稿件我们没有采用。”语气轻松而淡然。

相比文学类刊物的“约稿”,我接到的教学类杂志的“约稿”就幸运得多。

2019年11月,一家作文杂志的“初中版”编辑加我的微信,向我约稿“素材兵工厂”栏目的有关“素材积累”的文章。我告诉编辑,我教高中语文,缺少其中“范文引路”的初中生作文。编辑说:“那就可惜了,不过,还是希望您来写。”当我决定写稿的时候,编辑给了具体指导,说:“‘写作点拨就是一个小论文,素材选题’就是一个作文题,‘选题分析其实就是审题立意指导。以下范文引路’‘名师点评’‘适用范围都是一看就懂的套路。 总字数3000左右”同时,把参考样文发给我。

我依样画葫芦,写了一篇《让素材积累成为源头活水》的稿子,很快交稿,并且过审。紧接着,编辑又让我给同一栏目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我依约写了一篇《善于发现并传达亲情之美》的稿子,一样很快过审。两篇文章先后发表于2020年的第3期和第5期。

2020年4月2日,另一家作文杂志编辑通过微信向我约稿,这次稍有曲折。编辑约稿时说:“我们杂志目前需要考场作文类的稿件,敬请惠赐大作。”又说:“体例是,作文题+写作指导+例文点评。”我应约写了一篇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美丽逆行者”作文导写及范文》发微信给编辑,编辑秒回道:“抗疫主题的文章太多了。”见我没回应,又补充说:“同类主题已经发了好几期杂志了,难以为继,你先给其他报刊吧。”对此,我明显流露出心中的不满:“好吧,只是每家报刊各有自己的体例。”在我看来,编辑完全可以特别提醒我:“抗疫”主题的文章暂停收稿,省得我白费力气,做无用功。

可是,我不愿失去这样一个机会。过了些天,我又写了一篇《“职业选择与规划”作文导写及范文》发给编辑,编辑审阅后回复:“这篇可以。写作指导和点评略简单,需要丰富一下。”这次,我愉快地作了补充与完善。对我的第二稿,编辑的意见几乎不变:“作文指导和点评还是略显简单。”并且把一篇题为《“信仰”作文导写及范文》的样文发给我参考。看了样文,我明白了“略显简单”的原因:我对范文只按常规写文后“点评”(总评),而样文则点评到段,即几乎逐段作“眉批”。对此,我简直无话可说:要是早点给我样文,我早就完成任务了。

越想越心灰意懒,我便久久不愿动笔。一个月后,用了大约半个小时补充完稿,发给编辑时找了个托词:“今天刚好有空,对之前您认为“略显简单”的《职业选择与规划导写及范文》一文作了一些补充,请查收审阅。”这次,编辑回复:“我送去复审,需要些时日。”

又过了一个多月,泥牛入海,不见动静。我忍不住问编辑:“复审可否通过?”编辑说:“已经付印了,不过杂志还没有送过来。”

如此喜讯,虽在意料之中,但仍让人满心欢喜。我当即真诚致谢,并表示“期待早日收到样刊”。至于发表于第几期、稿费多少则到时自见分晓,无需啰嗦了。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艺家》2020年第11期】

 【小说】约稿


【小说】约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