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

标签:
论文阅读教学思考力想像力 |
分类: 教学论文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
福建永春一中
当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下面就如何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的培养谈几点浅见。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文心雕龙•知音》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现。”要达到“虽幽必现”的效果,就应当在“沿波探源”即阅读教学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开阔性,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与求异。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对鲁侍萍的感情难道全是
2、培养学生对教材、教师大胆质疑的能力。犹太人有这样一句格言:“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心理学家则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视教材包括教师讲课存在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逐步由指疵性疑问、求解性疑问过渡到挑战性疑问、综合性疑问、辩证性疑问。
指疵性疑问例如,《包身工》中有这样一句话:“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该句的主语是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也是创造的翅膀。想像力无论是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还是对发明创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列宁曾经说过:“要是认为它只是诗人的需要,这是毫无根据的。这是糊涂的成见,甚至它在数学里也仍然是需要的,而且甚至连微分与积分的计算,如果没有幻想也都是不可能的。”(转引自《心理学》查包洛塞兹著)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语文教材和多媒体等的有利因素培养并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想像力。
1、培养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文如看山不喜平”,教材中许多文章不乏含蓄和简省之处,这些“空白”
例如《项键》结尾写到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向其所借的项链“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此时,佛来思节夫人却出人意料地道出真相“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大片想像的空间:路瓦栽夫人听说之后会作何感想,有何表情?这一睛天霹雳对她今后生活之路有何影响?对此,要求学生予以补叙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又如《孔乙已》“中秋过后”那一段末尾交代“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可以要求学生简述孔乙已是如何用手走来的,体会其生活的艰辛。
2、培养学生对文章精彩描写进行形象再现的能力。阅读教学不能没有形象思维,文学鉴赏更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对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应当让学生学会用自已的体验和情感进行形象再现,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聆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风景谈》中描写的“沙漠驼铃”“北国晨号”等六幅画面,通过对其形象再现,就能较好地感悟什么是“真的风景”。
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或今人用古文写的诗词的教学,教师更要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诗歌的意境,例如毛译东《水调歌头·游泳》所展示的改造长江的壮丽前景,李白的《望天门山》所展示的“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阔而绚烂的景色,只有在想像中进入诗的意境,才能获得真切的诗词的美感。
此外,对于文章中描写的学生陌生的或者复杂的东西,可以利用幻灯、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想像,加深学生印象。如《天山景物记》中的“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等景物,《林黛玉进贾府》中宁、荣二府的结构、布局、陈设,《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枫树林等。若借助教具或多媒体,则将为学生的想像插上翅膀,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发表于《语文知识》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