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朝花夕拾》字里行间的情感
(2018-12-04 08:17:34)
标签:
教师成长文本解读群文阅读 |
分类: 文本研读 |
鲁迅《朝花夕拾》字里行间的情感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不仅描写了鲁迅先生一个人的事情,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同时,这本回忆录也记录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个人、社会和事件的看法以及态度。
鲁迅先生对这本书中的事情的感情非常深厚,因为这本书中的时光正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为珍视的时光。在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中,都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真挚情感的流露。
分析鲁迅先生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先要明白这些文章的思想来源,即第一人称的“我”究竟是谁?在这些文章中的“我”是有两个的:一个是在书中经历发生时的“我”,一个是在背后进行写作的“我”。搞明白了这一层,也就不难再进行后面的分析了。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继承了他一贯以来的创作风格:爱憎分明。鲁迅先生在回忆过往的同时,积极的肯定了那些新事物和革命思想,同时,辛辣的批判了封建旧思想和旧事物。虽然在书中鲁迅先生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容情感于事物当中,这种在叙事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强烈体现在书中,使人感触更深。
例如《二十四孝图》这一篇文章。鲁迅先生先是用童年读《二十四孝图》一事引出,旋即谈到“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借从对着两件事的议论,从小“我”转向了大“我”,谈到了对封建孝道的批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再如《藤野先生》一篇。鲁迅先生在开头的前几段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用“标致”等反语写出了留学生们不学无术、矫揉造作、丑态百出的样子。后面对藤野先生的描写,虽也有“模糊”之类的词语,但对于讲义的订改,便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术的认真,对我的关心,慢慢文中就溢出对先生的尊重和敬爱。而到“漏题”一事,则体现了所谓的“爱国青年”的嘴脸:“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用这种荒唐的逻辑,讽刺日本“爱国青年”,鄙薄之情跃然纸上。在“电影”事件中,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沉重的。“喝醉似的喝彩”,对着蒙昧的景象,鲁迅先生的“呜呼,无法可想!”岂不是一种因热爱而悲催,为祖国同胞“喝醉”的混沌心理而心痛的真切感情吗?到了末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更是淋漓尽致了。从离别,转到议论、抒情。“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刻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形象啊!“良心发现”而“增加勇气”,似乎还是那学生时代的话,让人感觉好像还是大学教书之时,而藤野先生也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对于老师那精神的颂扬,自己也这精神的坚持,也在其中了。
总而言之,在这本书中,在这些文章中,没有一篇是空发议论,也没有一篇是单纯叙事。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文豪,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其真切的情感。对于这些珍视的记忆,鲁迅先生用自己新的视角去审视他们,赋予它们新的内涵、新的思想。鲁迅先生借着回忆这个视角,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将来。
自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字里行间的情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这些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而作者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变化。
回头再看这本小集,可谓是回忆作品之中的优异之作,其社会场面之大,其思想深度之深,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亦不能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