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摭谈
(2018-03-06 08:49:51)
标签:
教师成长名师在线 |
分类: 理论研修 |
【聚焦语文真问题】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朱茂林: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摭谈
【摘
【关键词】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第一载体,因而,语文教材是这一教育的‘主要责任者’。”[1]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组织学生学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2]等内容,在语文教学时空内,涵养、提升学生的人生素养。这既建构了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又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进一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堂。那么,教师“怎样教”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呢?
一、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要有两种意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创新的广阔空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积极整合、构建、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整合资源,要有语文课程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我们积极整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传统地域文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端正他们的写字习惯,规范书写行为,感受书法艺术魅力,我们开发了书法课程《瀚墨人生》。在日常教学中,依据语文课程目标,把书法教学融入语文教学计划中,适时穿插书法艺术教育,形成系列教学活动,如书写临摹、书写竞赛、书法作品展、集字汇评、讲书法故事、书法讲座等,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整合资源,要有语文教材意识。在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有文化典籍、书法艺术、科技工艺、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医学文化等诸多传统文化内容。所以,应加强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提炼,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选择并整合传统文化知识,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包含着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因素,我们不可能一一展示,只有依据学情,适时加以筛选、整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学时,我们以“建筑文化”为切入口,整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如《苏州园林》《故宫》《中国建筑的特征》《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形成具体可用的语文教学资源,使学生欣赏并感受江南建筑的风韵。这既促进了学生对建筑文化知识的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再如,学习《兰亭集序》,我们可从中提炼书法、饮食、民俗、哲学、历法等多方面传统文化内容,加以编排,开展综合性研究学习。“通过具体课文进行散点透视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3]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但绝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文化展示课,以传统文化教育替代语文教育。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不能为传统而传统。同时,更不能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虽然各个学科都担负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其本质决定了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着自身的独特作用与优势。
二、优化传统文化教学要突出三种策略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积极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尊重传统文化特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思维方法和教学策略,如吟诵、评点、书画等,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好、更有意思,实现教学相长。
1.“吟诵”教学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师生的“读书”场景,师生一起跟随着文章的韵律,摇头晃脑地高声吟诵,实在有趣更有味。在琅琅的书声中,师生们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这便是吟诵的魅力!我国是诗歌的国度,积淀千年的古典文化诗词,大都是在吟诵中创作,在吟诵中相传。吟诵作为诗乐传统教育的核心,是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色,也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古代,吟诵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因声求气,“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4]。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古典文化诗词,才能体味出古典文化诗词音律和谐、气韵流动之美,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而今,吟诵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成为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如学习李白《蜀道难》时,诗文不需要我们老师过多的讲解与分析,可以放手让学生吟诵,吟出诗味,诵出李白的豪情。或可以自我大声诵读、或可以师生齐读、或可以男女互读、或可以老师示范读……在吟诵中,学生热情高涨,洋溢着浓厚的学诗兴趣。学生沉醉在跌宕起伏的诗文节奏中,入诗文意境,与作者情感碰撞、交流,有所体悟,诗意不教而自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2.“评点”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指点文章的脉络,揭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今时语文教师若能继承这个传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5]评点,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方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实施评点式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边阅读,边评点,使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受益。如在苏轼《赤壁赋》中,“月”是学生常见而易忽视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为了加强对“月”这个传统文化意象的认知、理解,可引入“评点”,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文中有关描写“月”的语句为依据,引导学生评出月之色、月之魂、月之情,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课外描写“月”的诗文,进一步丰富对“月”传统文化意义的审美探究:月,寄托相思;月,渲染情怀;月,蕴涵时空;月,象征团圆;月,象征品性……以读促评,以评促思,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体悟,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3.“书画”教学
中国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刻的文化底蕴。将书画艺术元素引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艺术化、形象化、趣味化,寓教育于美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书画”教学不是单纯地指导学生临摹书画,学习技法,而是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形象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精神。在教学《兰亭集序》时,通过课本中的书法插图,让学生集字临摹,感受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加学生对书法的认知,教学时,还可以适当给学生补充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并介绍颜、柳、欧、赵等名家书体的风格,并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书法家,从他的作品中集字,集出自己的姓名,临摹学习。学生在体会文学家语言魅力的同时,尽情地感受书法特有的东方神韵。
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更易于感知、理解传统文化,体悟到传统的博大精深与魅力。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历史思维、辩证眼光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6]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在教学传统文化知识中濡染传统文化精神。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正与语文的人文性相契合。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文化”探究。“文化”探究的目的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借助语文教材中“文化”元素切入教学,探究其文化意蕴,促进对文本主旨、作者情感的理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以“荷”这一传统文化意象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荷”的文化意蕴,走进文本,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心灵世界。首先,查寻荷的名称,初步感知“荷”的文化意义。学生搜集整理出近80多种别称、专称,如莲花、芙蕖、菡萏……课堂交流,丰富了学生对“荷”的认识。其次,搜集中国历代荷花名画,揣摩描写的画意。可用张大千《泼彩红荷图》等名画与“月下荷塘”比照,感悟其意境。接着,整理中国历代描写荷的诗文,比较阅读。也可以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周敦颐《爱莲说》、季羡林《清塘荷韵》等诗文进行比较,探究文章的诗情。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换个角度,有了一种新解:朱自清以荷自况、以夜喻时代、以月代心情,建构了“不宁静”的、“淡淡的”情怀。最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荷”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荷”文化意义的理解。
在注重“文化”探究的同时,还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思辨能力。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大都从感性开始,往往会产生一种直观的反应,而不能深入事物或事件本身进行解读,造成文本内容的误解,甚至是错解。如《祝福》一文中有关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书房里有朱拓的大“寿”字,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半幅对联,有《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等。在传统文化中,陈抟老祖写的“寿”字,祝福意味深长;补充完整的对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喻指人的品性崇高、心性平和;三部“理学”书籍,凸显主人学识丰富、知书达理。从书房布置方面看,学生误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老学究,而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于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相关语句,如“极分明的显出”“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等,理解作者似褒实贬的手法。作者描写书房,其意不在于称赞鲁四老爷,而在于批判他,揭露他是一位伪君子、伪学者。他借“封建理学”扼杀了“鲁镇”所有人,而“我”也只能无奈地被逼出走,逃回到了城里。如果不教授书房中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结合相关语句适时展开思辨,学生只能粗浅地理解书房的意义,而不能体悟到作者“反封建”的真实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要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引导学生学会“文化”扬弃,去伪存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教学《木兰诗》时,“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中“胡骑”,人教版、苏教版初中教材中都解释为“胡人的战马来”;而“胡”字,人教版教材解释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苏教版教材解释为“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这样释义都没有完全体现其特定的文化意义。“胡”起源先秦。先秦人用此称呼,区别于华夏正统,有夷夏之辨的意味,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包含民族歧视,民族偏见成分。中国历史上没“胡”族一说,是汉人强加的,视为野蛮、散漫、未开化、任意乱来的民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胡”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意象传承下来,如岳飞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王昌龄诗“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诗“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虽都显示出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也包含着狭隘的民族观念。因此,当我们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责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抛弃包含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等文化糟粕的内容,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深厚,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理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不迎合,不放弃,不随意,让学生既学习语文知识又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打好底子。
[1][3] 温立三.对语文教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语文建设,2015(7).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2.
[5]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