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书先生
教书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47
  • 关注人气:1,1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

(2018-02-01 09:00:52)
标签:

教师成长

名师在线

支教生活

分类: 教师成长

关于教育案例论文如何撰写的讲座

主讲:顾伟清

整理:李振国  杨芳等老师

 

顾伟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学与管理》等报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案例论文。个人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预计今年九月份,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顾伟清老师致力于案例研究,以繁荣案例论文为宗旨,在QQ群上进行了四次案例论文的讲座,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现将顾老师的讲座资料整理如下:

一、案例类论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第一,案例类论文,一线老师比较喜欢看。因为案例论文反映了一线老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来自于教育生活实际。由于一线老师,看得见,听得到,所以读来格外亲切。

第二,撰写案例类论文,一线教师撰写有一定优势。因为案例来自于生活,教师又在一线,当然比理论研究的专家,在掌握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

第三,写案例论文,一线教师比较好写。来自于自己的教育,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容易有感而发,不必胡编乱造。

二、        哪些老师适合写案例类论文呢?

第一,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发现了好的案例,却由于文字表达基本功不行,写出来结结巴巴,枯燥乏味,肯定不行。只有文字表达能力强,写出的案例,生动,形象,案例读来津津有味,论文的质量就高。

    第二,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老师。因为单有案例生动,还不够的,更重要还会案例剖析。案例透视得好,最重要,这是以理服人的关键。写论文,发牢骚,一点用都没用,靠的是以理服人,让别人看了心服口服。写论文,以权压人,更没有用,读者根本不买账。案例分析,入木三分,透过现象剖析出本质,读来才心服口服。

四、        教育案例论文的撰写形式

     一般来说,案例类论文,从结构上看,分成三大部分:案例,透视和对策。

     论文开头部分的案例,写得成功也很重要。所呈现案例,要求新颖,生动,简洁,有普遍意义。特别注意的是,所写案例要真实,不能为了论文而胡编乱造。编造出来的案例,经过美化包装,迷惑性极大,容易被误导,影响极坏,危害极大。老师们,我们不能这样做,宁愿论文不能发表。

    论文透视部分最重要,是写好案例论文的重中之重。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一针见血,从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因。
    
透视剖析要以理服人,分析要透彻,事实要充分,推理要合理,有根有据,决不能强词夺理。注意透视时,要针对案例来剖析,不能东扯西拉,做到上下文照应协调。 我以为,议论时还应注意文采,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气势磅礴,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
   
论文结尾部分的对策,要根据透视剖析得出的道理和教育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地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顾伟清老师案例论文,附一篇,供参考:

                        从王老师受挫看新教师培养

                                ■顾伟清

    案例

王老师师范毕业后,招聘到某农村中学任教。开学前一天,她被请到教导处,朱主任塞给她一张课程表。王老师瞧了一下,打了个寒噤。学校安排她担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并上两个班的语文课。那个班是“后进班”,谁也不愿意接,学校就把这只“烫手山芋”给了新来的教师。

尽管忘我地工作,但由于仓促“上马”,缺乏培训的王老师无法应对课堂中出现的棘手问题,课堂纪律越来越恶化。只要王老师上课,课堂就变得一团糟。校领导多次找她谈话,责令她维护好课堂纪律,但收效甚微。

一年下来,王老师所任班的语文成绩在所有平行班中垫底。第二学年,学校就撤销了她的班主任职务,并安排她改上地理课。从此,王老师自暴自弃,学校也对她失去了信心。

    透视

像王老师这样的新教师大有人在。由于没能跨好“第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终身专业成长。王老师确实存在自身的不足,但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看,该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安排课务简单化。为了方便操作,在安排课务时,有些学校习惯于实行“计划经济”,几个主要领导商量后,就把课务摊派到各位老师。这种单向性的操作,由于没有双方的有效沟通,往往带有主观性,容易“乱点鸳鸯谱”。这种摊派式的课务安排,产生的弊端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学校对他们的实际能力知之甚少,很难做到量才安排。案例中,开学的前一天,学校塞给王老师一张课程表,就是典型的摊派式课务安排。这就给王老师以后工作的受挫埋下了祸根。

缺乏培训机制。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调控。新教师大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实际教学经验几乎是空白。面对错综复杂的教学现象,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扰,障碍他们的专业成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为他们快速成长保驾护航。案例中的学校,既没有岗前培训,更没有跟踪指导,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缺乏培训机制是王老师受挫的重要外部因素。

处理问题随意性。新教师初出茅庐,面对复杂的教育,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的雪中送炭而不是吹毛求疵。学校要用宽容之心,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大器晚成”。当新教师成熟时,也就是学校“后浪推前浪”大发展的时候。如果学校目光短浅,看不到“晚熟”教师的潜在能量,随意地丢弃他们,那么不但断送了他们的前程,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案例中的学校,面对王老师的初战失利,随意地把她打入“冷宫”,就相当于贴上了不称职的标签,堵塞了她的发展之路。

启示

教学工作具有连续性。新教师迈好了第一步,就相当于拿到了打开教学殿堂的钥匙。为此,学校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他们。

首先,在课务安排上要人性化。学校要主动弯下腰来,与新教师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尽量减少他们的课务负担,以便让他们腾出精力摸索教育规律。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必然使新教师感到情意浓浓。当新教师羽翼丰满时,必然也会挑起大梁,回报学校。

其次,建立全程呵护机制。新教师就像新栽的树苗,经不起风雨的吹打,更需要学校的全方位呵护。学校要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抗风浪能力。还要配备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实质性的全程指导。

再其次,学校要尊重每一位新教师,哪怕存在许多瑕疵,也不能随意丢弃,要尽量采用补救的办法,让他们重新崛起。譬如,案例中,当学校发现王老师受挫而力不从心时,如果采取补救措施,给她减掉一个班的课务量,并配备一位骨干教师跟踪指导,那她就会渡过难关,迎来柳暗花明的曙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

 

                              《中国教育报》(20091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