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6-11-29 14:50:37)
标签:

名师导航

名师在线

分类: 学生作文

解析《藤野先生》三个地方

东营市实验中学20149班张钟灵

三个地方,在本文中是指:东京,仙台,北京。

中国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它不大不小,不似一的独一无二,也不似二的非此即彼,它有两极,有中间;按照着事情发展来说,有起因,经过,结果。顺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事情不断地发展着。

而本文中,第一个地方,东京,也就是起因。鲁迅先生参加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在中国留学生会馆里想要买书,却没想到晚上是那样的一副光景——楼上竟因为跳舞而咚咚作响,也不知鲁迅先生是否会在满屋灰尘中失望而厌恶地暗道一句“群魔乱舞”。

因为失望,又因为没有人与鲁迅先生一般有着一颗爱国心“微斯人,吾谁与归?”,鲁迅先生就由此启程赶往仙台,想要学习医术救治人们的身。

仙台是本文的主要地点,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经历的所在地。在这里,因为“物以稀为贵”,鲁迅先生被职员优待了。紧接着,就遇到了本文的主人公——藤野严九郎先生。从藤野先生对于批改鲁迅先生讲义的红字里与下臂血管图中血管位置的指点,透露出了藤野先生的严谨与执行作为一个老师应做之事的负责。

再后来,鲁迅先生写了两件无关于藤野先生的事情,虽然无关,但是却让鲁迅先生做出了巨大改变。一是被检查讲义后的信,二是看枪毙时众人的欢呼。这两件事使鲁迅先生深刻明白了那些“爱国青年”可笑的极端与清国“辫子们”思想的腐烂。鲁迅先生敏锐地感知到,想要以医学救治人们的身体是无用的,只有在根本上改变思想,才能够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中国人不再是愚弱的国民。

于是鲁迅先生放弃了学医,弃医从文,想要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精神。在仙台的最后几日里,藤野先生给了我相片与两字“惜别”。“惜”这个字眼是多么的美好啊!单一个字,就能够读出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并不是执意离开,而是不同道路之间的无奈之举。

再后来,鲁迅先生离开了仙台,回到了本文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地点:中国北京。木已成舟,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离别已是结果,但鲁迅先生却从未忘记这个最鼓励我的老师,时常睹物思人,怀念着老师的音容。

《藤野先生》有关线索的分析

20149班武雅涵

学习文章,我们要理解的不只是文章的内容,还有作者隐藏在文章中深刻的情感思想。鲁迅先生在遇到藤野先生的时候,19021904这个期间,这个时候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晚清最昏暗的时候,1900年八国联军刚刚刚入侵,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时候的鲁迅先生身在日本,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拥有着不亚于任何人的民族精神,尽管身在日本,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忧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弱的。我要分析的就是本篇文章的感情线索和人物线索。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对象自然不必多说,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索,藤野先生。但是文章并不是刚开始就引入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经历,而是写到第六段后才引入的文章主题人物,既然如此,前面五段在说明什么,自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点。我们不难读出,前五段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广的,虽然没有很明显的交代文章的中心人物,但是却是做足了铺垫,将读者带入回忆的同时也交代了本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从三个地点的转变与心情的变化中就不难理解出鲁迅先生虽是“身在异乡为异客”,却仍旧关心国家命运,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远渡重洋,赴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以便学成归来好振兴自己的祖国。这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志向,远渡东瀛,来到了东京,目睹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有着说不出的厌恶和心痛。这些清国留学生,全然忘却了灾难深重,困苦不堪的祖国,却在异国风花雪月,安逸享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也是以反讽的手法写出了他们分明是一群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真是家门不幸。看到这些人,鲁迅先生就很痛苦,很愤懑,无法安下心来求学。后来,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同时,为了自己能潜心求学,学得真本领好报效祖国,就决定到别地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在去仙台的路上,鲁迅先生只记得两个地名。一个是日暮里,一个是水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日暮里这地名,让鲁迅先生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也就让鲁迅先生想到了风雨如磐,任人宰割的祖国,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他忧虑,不安,痛苦,也许他还会想到那群不肖子孙和败家子的清国留学生,愤激之情充盈于胸际。

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明王朝一片丹心,誓死效忠明王朝,他这样做,是忠君爱国的体现。朱舜水的爱国思想,引起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共鸣,所以,他能记得水户这了不起眼的地名。

鲁迅先生到了仙台,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差。夜晚睡觉,他没有蚊帐,而蚊子又多,他只能用被盖把全身捂住,只留鼻孔在外面,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竟然睡安稳了。而吃饭的地方是兼办囚人的饭食,虽然后来换了个地方,可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鲁迅先生在写这段极其艰苦的生活时,是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写的,让人读之忍俊不禁。这就充分表明鲁迅先生不以环境的恶劣为意的。因为他到日本来,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求学,即学好医术,好回去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曾如他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鲁迅先生的求学将是何等的勤奋和刻苦。像这样的学生,在老师藤野先生眼里,自然是很优秀的了,对他也就会另眼相看了。我想,不仅是藤野先生,而且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这样做的。

文章仅仅开头前五段就交代了文章深刻的情感基调,这不只是一篇回忆藤野先生的文章,更是一篇抒发了鲁迅先生对那些贪图安逸与享乐,思想迂腐的人的谴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了一百年的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史后最刻骨铭心的教训,然而当鲁迅先生看到吗写晚清留学生在日本乐不思蜀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激愤的,这也为他后来的弃医从文做了充足的思想铺垫。

再就是明线人物了,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恩师,尽管鲁迅先生最终没有进行医学的研究,但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爱以及他的民族自尊感发扬光大,这以后发生的匿名信事件,作者通过日本的爱国青年,这些有着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学生,因怀疑是藤野先生漏了题,鲁迅才考及格的,就写了封匿名信给鲁迅,学生干事还托辞检查鲁迅先生的讲义,严重伤害了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文章在这里通过爱国青年,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最后看电影事件,促使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那一次是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事实上中国在那个时候早已被世界所唾弃,根本没什么国家愿意用中国的人,文章中说,“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也更体现出了当时日本乃至世界的民族偏见,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就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当时的堕落,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这就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惜别的原因。

像藤野先生这样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好老师,在鲁迅先生心里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话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文章结尾写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由此可见,藤野先生永远会给鲁迅先生精神上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

藤野先生是鲁迅反黑暗力量的源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也要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让中华民族真正立足于世界强者之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