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
(2014-03-21 17:02:28)
标签:
教研组建设学校文化教育 |
教研组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
于保东
当前“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与教研组建设的关系,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精神文化与教研组建设的关系。故此,我们给学校精神文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轶事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
学校精神文化的确立需要通过学校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创造一种深厚的、得人心的、一视同仁的感情信念,并不断的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之,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它是指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行动的指导原则。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学校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特色教研组的建设。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学校文化影响很大。一个教研组或者数个教研组要形成学校文化的有力组成部分和价值呈现,就必须解决教师文化中三种相互对立的形态:学术中心(长于研究拙于教学)与教学中心(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对立形态;专业取向(将教师工作看作是自己一生的专业追求)与职业取向(将教师工作仅仅视为谋生的职业)的对立;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对立。①【《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范国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P315-316】哈格里弗斯认为,教师文化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即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其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自己的课堂事务;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利与资源而相互竞争;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的基础上;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不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协作的基础上,而是成为一种被动的需要和被绑架。
作为学校文化亚文化的教研组文化建设之于教研组成员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台湾学者陈慧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功能时注意到,组织文化具有促进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意义的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认同、规划组织的界限、作为控制的机制、激发成员的投注、提升组织的表现等功能。【①陈慧芬.J《文化的意义与功能》,台湾.台中师院学报.1998年第12期】作为组织文化的教研组文化,应该增强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感、自豪感,凝聚组内成员,增进组内成员的荣誉感,降低教师的焦虑,增进组织沟通,化解冲突矛盾,整合各种组织要素,提高组织效能,达成组织目标,提高组织适应环境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为学校基层组织的教研组文化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引导学校文化朝着有益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方向发展;教研组文化是一种可以予以有意安排的或引导其发展方向的文化。
教研组文化建设呈现的正向功能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标识功能。一个教研组形成的文化需要教研组形成并呈现独特的建设氛围,通过教研组的建设,使一个教研组与其他的组织区别开来。教研组的文化氛围使得教研组成员包括教师所教学生,长期受到教研组组织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教研组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呈现的文化也有独特的气质,从而与其他组织成员区别开来。
2.稳定功能。教研组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构建成员之间共有的价值与意义体系,在教研组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价值与意义体系往往成为教研组内团结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使得教研组能够面对并解决来自学校内部、教研组内部以及外部的种种环境挑战,使得教研组免于混乱与工作无序,也减轻教研组成员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焦虑,确保教研组基本的组织安全、权利保障和工作的正常运行。
3.导向功能。尽管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但它必须是学校领导者和教育者有意安排和引导发展方向的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社会文化的主体导向,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又通过教研组文化建设来呈现,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引导到实现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当学校或者教研组的发展目标为师生所吸引、接受和认同时,就会激发出师生极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目标去努力。
4.凝聚功能。教研组为教研组成员提供了进一步理解、认同教研组文化的载体。教研组文化是一种意义理解的框架,教研组成员了解教研组的历史传统、精神、目标,教研组文化也反映在成员之间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共识,满足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在共同组织文化的影响下,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增进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也会得到加强,感情会更为融洽,从而减少或化解组织矛盾与冲突,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为实现学校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教研组文化的建设是教研组所有成员思想与行为的纽带,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5.激励功能。教研组文化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的力量,在正确价值目的的引领下,教师所信奉的价值以及蕴藏于内心的无意识假设等等,都可以激发、驱使教研组成员对学校、教研组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与投入,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有时甚至在教研组长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和榜样的师范下,教研组成员以积极的态度和热诚投身到学校、教研组的工作中去,甚至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6.规范功能。教研组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体现在教研组的组织建设上和教研组成员的行为规范上。教研组文化提供了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活动的框架。教研组在结构设计、制定和实施教研组规章制度、解决组内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教研组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就教研组文化对于教师的行为规范而言,在教研组工作运行的过程中,教研组文化为教师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教研组成员也能感受到身为组织一员应履行的组织角色,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组织文化的要求,则容易为组织接纳,反之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边缘化。教研组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规范,会使成员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人们为了取得心理平衡而自觉地服从团体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和谐有序的组织氛围。教研组组织文化的规范与约束作用往往表现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而非组织的强迫,这也是“文化管理”的具体表现。
7.教育功能。作为教研组的教育功能与规范功能相类似,教研组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教研组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教师团队氛围、良好的教师教学教研氛围,无不在影响着长期置身其中的学生,通过教师身教,容易影响学生形成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教研组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构建教师合作、促进教师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个体文化也不容忽视。在强调学校、教研组合作文化的同时,不应该把教师的个体文化与个人主义划等号,不应该简单的把教师的个体文化看成是阻碍教师发展和合作文化建设的因素。教师个体文化相对于教研组的合作文化,是教师文化中的主导文化。二者应保持一定的张力,合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这样才能对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构建教研组先进的文化大有裨益。
教师的个体文化是以教师个体劳动性质所构成的文化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个体努力;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的指导与批改,都体现着教师的个体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的语言,创造性的思维,丰富的文化人格等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这些都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
教师的个体文化作为教研组文化建设中反向功能的冲击,是教研组文化的有力补充,也是教研组文化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有力表征和价值呈现。教研组文化价值趋一性和趋同性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尊重权威、以集体为重的传统文化而产生对权威或者集体意见的趋同和盲从,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大多会考虑集体认可的和权威推崇的模式,向所谓的主流靠拢,导致抹杀了教师自己的主见和信念,教师失去了相对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个体文化要体现个人文化中具有专业个性生存权利,教师应该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充满独立个性的自由与反思,以独特的专业发展显示个体文化的品位和人格。在专业发展中,教师要有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与意识,要有反思与批判的精神,以个人独特的自主性形成教育这学校信念。【①李清臣:J.《教师文化的生态意蕴与使命》,《河南社会科学》2008.03,第136-138】
学校文化、教研组文化、教师的个体文化,不是简单的线性呈现,而是基于共同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复合呈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研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三者应该表现为积极的互依性、合目的性、整合性、主体性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这三者的相互碰撞、相互启迪,容易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观念和方法的提升,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正是学校文化、教研组文化、教师的个体文化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