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文】“任真”陶渊明

(2017-07-17 00:39:35)
标签:

2018高考

励志

美文

名人

分类: 作文素材

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做自己的人,找不出几个,但陶渊明实实在在做到了。

苏轼这样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最最难得的就是他的“任真”。任凭真心,跟随真心,不矫饰,不做作。不管是为人,还是写诗,陶渊明只认一个理——任真自然。

陶渊明最最难得的就是他的“任真”。任凭真心,跟随真心,不矫饰,不做作。不管是为人,还是写诗,陶渊明只认一个理——任真自然。

其他文人写诗时,都有“为人”之心,就是预想我写以后,别人会怎么评价,于是故意求奇险、求华丽、求平淡。比如白居易,写诗要让“老妪都解”,他故意要求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但这么一刻意,诗文便落了俗套。

 而陶渊明写诗为文只讲“任真自然”,“如果我的情思是复杂的,我就在诗里把我的复杂表现出来,如果是简单的,我就把简单表现出来。至于你们懂不懂,不管我的事。我写诗就是表达志趣,与你们毫不相干。”

所以,渊明之“任真自然”征服了无数文豪。杜甫说:“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苏轼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辛弃疾说:“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王安石说:“晋宋之间,一人而已。”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随着年岁增长,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窄,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没有追随自己的本心去生活。陶渊明说: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任真”。只有追求合乎本心本性的生活方式,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生活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社会要求我们走的,一条是我们自己想要走的。你只有选择后者,活出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陶渊明之“任真”最是难得,但比“任真”更难得的是他“固守认真”。这一点,他比我们大多数人强得太多。

东晋名僧慧远寄居庐山东林寺,创建了著名的白莲社,东晋名流竞相入社,影响极大。当时远比陶渊明出名的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白莲社,并愿捐献巨款。但慧远觉得他心地不够澄澈,硬是一再将他生生拒之于门外。

 慧远却喜欢不那么知名的陶渊明,时常邀请陶渊明去东林寺游玩。慧远招待客人有一规矩:送客时以虎溪为界,过了虎溪就不再相送。虎溪是东林寺山口的一条山溪,因东林寺门口栓一头老虎而得名。如果慧远送客送过虎溪,老虎就会发出吼声警告。

 那一次,陶渊明与陆修静去东林寺游玩后,慧远送行,三人边走边聊,甚是投机,不知不觉就越过了虎溪。老虎猛啸,以提醒慧远。三人听到虎啸,方才知觉,不禁相视大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溪三笑”。

 慧远非常心仪陶渊明,写信给他说:“加入白莲社吧!”陶渊明回信说:“答应让我喝酒,我可以考虑。”慧远本来对持戒行为要求非常严格,但为了招纳陶渊明宁愿破格:“行!”然后,陶渊明就去东林寺听慧远讲了一堂课。听完之后,陶渊明“攒眉而去”。

 他没有入社,因为他与慧远对人生对死亡,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慧远大师说:“形尽神不灭。”身体死亡了,但是灵魂不会死。所以我们要持戒清修,追求万世轮回。但陶渊明却认为:“形尽则神灭。”身体死亡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于是,他写了《形影神》三首诗,来阐明自己对人生对死亡的见解:

 “煞费苦心地追求长生不老或灵魂不灭,将希望寄托于来世,渴望有万世轮回不绝的幸福,反而忽视了此生平凡细微处的每一点体验,这样的长生不老、万世轮回又有什么意思呢?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动。”

然后,陶渊明讲了孔子的一个典故。有一次,孔子带弟子出去春游。孔子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说:“我要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千乘小国变得强大。”冉求说:“我要用三年时间,让一个贫寒小国变得富足。”公西赤说:“我要致力于宗庙祭祀,为诸侯会盟搞庆典。”只有曾点沉默不语。

 孔子问:“曾点,你呢?”曾点说:“我没想这么多,我只是想着天气暖了,就呼朋引伴,到沂河里游泳,去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陶渊明为何要讲这么一个典故?正如陶渊明研究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就是想告诉我们:“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追求什么都不如追求个人的自由。人活在世界上,做成什么事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一个当下,你能不能活出自己,能不能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动。”

人生最了不起的事业,恰恰就是生活本身。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茅草屋内,带着微笑,安然离去。

 他的一生,看似平淡,但无比“繁华”。他的一生,看似无功,但无比“伟大”。因为他摆脱了我们无法摆脱的生活魔咒,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

 学者费勇说:“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却远没有学会如 何生活。我们迷失在了手段里,忘了不论多大的事业,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费勇说:答案就在陶渊明那一杯酒里。陶渊明的酒,才是我们最该喝下的鸡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