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视分析的几个方面

(2015-10-22 09:50:15)
标签:

杂谈

先说一声,本号已换人。

以后本博重点研究方向,将数据本身转向数据分析。毕竟数据这东西,有的人、机构、公司太多了,无论是省网、城网、全国网什么的,一搜一大把,知名的包括克顿、引力等公司都有专门的数据库和网站。山寨的,包括之前扒拉本博数据开网站的,也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因此本博以后将拔高一下,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

一、基础知识的普及。主要着力于为大家解疑释惑,但是不会播发具体数据。

二、数据分析。通过其它网友发的数据,如未知数、数据师、收视率等人发的基础数据,研究其背后的一些东西。包括解读收视规律等。

与其它的市场分析一样,收视分析也可以从总量倒结构,从静态到动态,从组合倒效益,从内部到环境的几个视角来进行。

1、总量分析。在收视分析的范畴中,观众规模和观众收视总量就是从空间广度和时间长度两个纬度来描述一个电视收视市场的大小,反映收视市场总量的特征。

2、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静态分析,再收视分析中,结构分析通常可以从收视和播出两个方面展开,收视方面主要是之观众结构,即观众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播出主要指媒介机构,主要是指不同的各个频道。收视分析,研究的就是不同结构属性特征观众的收视行为差异,即不同属性观众喜欢看的频道和节目,方便广告客户按类别进行投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电视观众再收视上的季节分布(如寒暑假的特殊时期)、时段分布(黄档和次黄档的收视表现)、频道分布(一二三线卫视划分)、节目类型分布(综艺专题和新闻节目分类),解读观众的收视特征。从播出的角度,可以分析节目的播出结构和频道的竞争结构,了解节目制作方和频道的市场运作情况。

3、流动分析。在多频道时代,观众的流动是常态,因此,作为基本的动态分析方法,观众流动分析是收视率分析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流动可以分为顺流,入流和溢流三中状态。顾名思义,顺流就是本频道上一个节目中流动下一个节目中,观众在一个频道间流动,说明频道粘性较强,编排得力。入流,是指观众从别的频道流入本频道,一般是指某个时间点,如强大节目或电视剧开播时,观众纷纷从其它频道转入,这种现象称为入流。越是优秀的节目,观众的收视期待越高,入流越是明显。溢流,即观众从本频道溢出,流入其它频道,广告时段最为明显。因为,广告点前后如何剪辑、编排、设置,是考验一个频道的基本能力的时候。同样,广告后观众是否回流,是考验一个节目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4、竞争分析。收视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观众注意力的竞争。这也是电视行业的残酷之处,因为观众的注意力具有排他性,即你在一个时空中看一个频道,无法同时看另一个频道,当然有人说我就爱十八个电视机并排,画中画所有频道一起看,那你十有八九是商场卖电视的,不属于普通观众。电视是线性传播,错过就没有了,不像网络或者微博,现在不看等会还在,让子弹先飞亦会,回看和点播以及网络观看是另一个范畴,在电视考核体系中虽然也有涉及,但是并没有纳入到普通考核中来。为什么你没有第一时间看那个节目或频道,很大原因是当时有更吸引你的,你还是追寻了最喜欢的。因为观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稳定的,因此,收视的竞争是残忍、残酷的。首先表现在节目的竞争,由节目的竞争延伸到频道之间的竞争,频道之间的竞争再上升到集团、总台之间的竞争。根据收视数据,分析节目、频道、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实力此消彼长的特点和趋势,是竞争分析的重要内容。

5、优化分析。分析总量、结构、竞争、流动,其实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要对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三大要素,分别是观众、节目和广告。这涉及到频道的品牌和定位,以湖南卫视为例,频道主打快乐和青春,经过多年积累,频道的观众群形成了以年轻观众为主的主要特征,从节目方面考虑,一般上马的节目或者电视剧就应该是以年轻观众为主体受众的,广告也要考虑以年轻观众为主,如果逆势而动,那么就会受到影响,如此前播出的电视剧《前夫求爱记》,其传达的一些理念,电视剧中的一些场景,桥段等,更贴合中老年人,比如剧中子女离婚,出轨,婚外情,暗恋等,世界观与年轻人有些不符,结果收视不高,口碑也一般。至于微观收视分析中,如何在节目中插播广告,那个以后再细谈。

6、收益分析。电视媒体的经营,同样离不开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大家都说某某节目,投入两个亿,收入三个亿。某某节目,投入五千万,收入一个亿。哪档节目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呢?广告部的总监最爱算这个账,现在各大卫视节目的考核,除了收视方面的考核之外,投入产出比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据说,某卫视摊子铺的太大,经常喜欢来个赔本赚吆喝,面子光滑里子粗糙,至于是谁就不一一赘述了。

7、环境分析。这个环境,除了各卫视之间的竞争,与央视以及地面频道的竞争,还有整个电视媒介的竞争,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制约。十几年前,大家都认为电视台占据了资源高地,有内容方面优势(当时网站没有采访权,也没有生产内容的能力),觉得控制了源头就扼杀了网站内容来源,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互联网控制了触达观众的渠道,反而割裂了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的联系,而且他们也开始尝试自己生产内容,虽然现在的网络节目失之粗糙,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之前摄像机几十万上百万,小公司都承受不起,现在一个手机都能拍4K高清了),电视的门槛越来越低,电视人的处境也越来越尴尬,优秀媒体人的离开,使得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此消彼长,电视环境更加恶劣。河东河西之论,也许很快会发生逆转。当然,也不能一味悲观,也许随着技术发展,电视行业来个惊天逆转,一举杀得网络丢盔弃甲也说不定呢。

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我要做的就是对观众、频道、竞争和环境做观察和分析,也许在这变革的大潮中,有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