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程速度与时间》教学反思

(2021-01-20 12:30:18)
标签:

课题研究

教学反思

分类: 2019小课题

            《路程速度与时间》教学反思

                      车辆小学  郭余

罗明亮老师说过,数学是讲道理的,何为讲道理就是每一个知识点出来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可以寻求源头的。本节课《路程 时间与速度》也就是要讲道理,追其本源,了解本质,让学生完全理解速度。也就产生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速度?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单位为什么会有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本节课是按照循序渐进式设计,每个知识、每一个环节都有序呈现且内在都存在衔接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有以下亮点:

一、为什么要学习速度?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快慢时,学生的已有认知就是时间相同,路程越大,速度就越快;路程相同,时间越小,速度就越快。但出现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就要比较每分钟行驶的路程,也就是要产生新的关系量:速度。因为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速度这个概念。让学生明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充分感知、体验知识的源头,以及产生的过程,才能更加清楚理解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什么是速度?

首要就是了解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已有掌握情况,一旦有学生提到速度这个词,就让他们自己说一说什么是速度?明确学生的盲点以及生长点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回答有:一分钟行驶的路程;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再出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体会并总结什么是速度。追问什么是单位时间,只有一位同学说是,一秒,一分钟,一小时。自然而然,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集体的小结每位学生在这节课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速度的单位怎么写?

了解学情:部分学生对于速度还只是一知半解,本节课让这一部分学生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单位、表示的意义。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速度的单位是如何书写,怎么读,而且知道他表示的意思就是1分钟、1小时所行驶了的距离。但他们并不理解速度的单位为什么会牵扯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时间单位不同,但是行驶的路程是一样的,如果用我们之前所写的算式表达出来的意思速度是一样的,让学生审题发现其中的问题:实际上它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分我们就要添加上时间单位,让学生从本质上明白速度是和路程时间都有关,所以它的单位就会有路程和时间,而不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告诉学生,它的单位就是什么?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知识强过老师直接给出,学生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理解,也就体现了数学是讲道理的!

四、巧设辨析巩固理解。

由于这节课是概念课,涉及到的小知识点特别多。为了区分理解,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判断题,让学习自己审题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学会判断对错并且会改正错误。第一个让学生体会时间单位不同路程相同,他们的速度其实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题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单位不仅和长度单位有关跟时间单位也有关;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做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能夸张或者缩小,而应该符合生活实际,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最后一个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速度表示的是1分钟所行驶的路程,但是要求1小时所行驶的路程,看似是和时间有关,但实际是求路程,也为接下来第二课时做铺垫。

需要改进:

一、学生一定是主体!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抓住其重点或关键词在全班进行放大,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进行思考,进而让知识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从他们自己的嘴巴说出来。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增高,课堂气氛也就活跃,相比较从老师嘴里总结出来效果更好。再者在学生回答的问题中,提及到和接下来的知识有关系,有必要时要进行分析整理和全班共享,或者给与疑问评价:到底是不是这样子的呢?我们继续来研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或者学生举手很少时,就要考虑小组交流探讨。课堂上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速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时,举手的学生较少,那就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点难度,或者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就要考虑小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通过交流,相互间的想法、见解得以“碰撞”和“启迪”,构建起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探究中升华、情感在合作中融通的目的。

二、充分预设是教学机智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时要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如何提升?就需要课前的充足准备。一节课需要一桶水但是老师就要在课前准备一条河。如何拥有?就需要课前做充分准备。这就要在课前研读教参,挖掘每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再者就是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包括不正确答案,这样在课堂上老师也就能信手拈来。学生出现了错误理解要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是这样理解?有效地引导可能成为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有必要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过老师的一句:你说的不对。学生内心也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或许他整节课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对他而言这节课就没有意义。

了解学情,从源头解决学生的困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