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2021-01-20 11:45:23)
标签:

课题研究

教学反思

分类: 2019小课题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刘靖妍

《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学习了利用树状图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数图形的过程中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画线段图——数线段图——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握手”问题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基于学生已有的画图解决问题、有序思考的学习经验,我直接抛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把4个人每两人之间握手的次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出数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画图解决问题的简洁性以及有序思考的必要性。紧接着继续提问:“5个人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需要握几次呢?6个人呢?7个人呢?”学生在一次次画图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方法逐步简化的思维过程,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现将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感想整理如下:

1、缺乏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

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在抛出第一个问题后,我随机叫三名学生板演,出现了以下三种画法: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三名学生依次介绍完自己的想法后,我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好?这时班里学生几乎都认为第一种方法好,但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啊,怎么办呢?我的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10个人、100个人,你该怎么去画这个图呢?要画多少个圆圈?要连多少条线?显然我的理由不够有说服力,且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图的简洁性,甚至有些“生拉硬拽”的“嫌疑”。此时我觉得应该思考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学生更倾向于第一种,我想是因为学生的符号化语言比较成熟,而且它更加接近现实中握手的情境。二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实际上这是从现实情境向数学模型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逐渐规范化、抽象化的过程,学生要在本节课继续深入体会画图解决问题的简洁性,为后续学习植树问题、比赛场次等问题打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前预设不充分,难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随机应变能力不足。

合作探究环节,小组解决5个人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需要握几次?6个人呢?7个人呢?”这一问题时,已经有部分学生从算式中得出规律,并且回答的非常好,如:

(1)算式中的数字依次减少1

(2)算式开头的数字是(人数-1),因为自己不能和自己握;

(3)从基本线段数一直加到1,数字依次少1

但是因为我设计了思考题:“每增加1个人,就增加了几条线短?”“握手人数与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在学生说完这些规律后,我又再一次抛出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有些茫然:“刚才不是有同学说过了吗?难道老师想要的不是刚才那个答案?”以至于课程内容走偏或者说出现课程内容反复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显得整节课有些零碎,不完整。当学生已经说出规律后,首先应该表扬学生,问问大家“实际上他是说出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紧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导,“那8个人呢?怎么列式?”“全班人呢?”“100个人?”这样就能够加快课堂节奏,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持续上坡的走向,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的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课前我们应充分做好预设,这样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做到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效率。

3、教学重难点不突出,课堂节奏拖沓。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4个大环节,画线段图、数线段图、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学生对于线段图是有过接触的,也积累了一定的有序思考的经验,因此画线段图、数线段图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很快处理完,把重点放在发现规律上,但是我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则是画线段图、数线段图、发现规律这几部分都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以至于出现课堂时间不够、节奏拖沓等情况。我们要明白一节课当中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怎样做到这些呢?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课堂上学生会的不讲,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呈现在课堂中也就是每一个知识点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用时少一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可以用时多一点,这就和唱歌一样,有高潮部分,也有舒缓部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层层递进。

4. 审题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到位。

关于本节课的拓展练习,除了数图形,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题目类型中,也会涉及到,比如“往返问题”。根据巩固练习题情况来看,学生的掌握并不好,并不是数图形的方法没掌握,而是不会审题,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在后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审题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应该让学生多见题型,积累做题的方法和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