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民之法与治吏之术4
(2013-04-17 23:23:08)第八类:为民请命,妄称独醒。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与他遭际相同的还有杜甫、李白、苏轼、唐寅、郑燮……
过于诗情画意的政治宏论与朋比为奸、沆瀣一气的官场现实相互交叠,使这些人的心灵长期处于上下不得的窘境。
也由此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与仕途——也跟他们的心灵一样上下不得。
愈值近代,这类人要么躲在自己所辖的一亩三分地里幻想着有一天能被“三顾茅庐”,要么著书立说,欲留芳名于后世,要么自我炒作,引人眼球,要么寄情山水,夜夜烂醉,要么干脆下海经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间不乏有经国纬政的治世之才,但大多数不过是书读得太多,自我感觉又太过良好,因此一与现实接触,便显得格格不入。
第九类:浸淫六艺,博名揽虚。不惟贪财货、贪饮食、贪华丽、贪美色者为贪官,贪名、贪权、贪艺者亦为贪官。由于所受的教育及家庭环境的纷繁复杂,未必所有人都对钱财感兴趣。也有为了蜗角虚名、古玩字画、众人追捧而身陷囹圄的。秦升是个好典型,在抗震救灾期间,他能抵受吴兴武的多次拉拢腐蚀,而在蔡玄的厅堂之上,居然被一张杨补之的《四梅花图》摄得心如鹿撞,几经挣扎,遂与之同流合污。终于还是走上了贪污虐民的不归之路。
秦升之流的官员,大半英雄主义情结深重,总觉得天下苍生,唯我一人。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殊不知佼佼者易污。
他的落网对现今的青年官员是个借鉴,尤其是预备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官员。
呜呼!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
第十类:恃权滋横,偏霸地方。除了极少部分,类似袁绍之流的善忌之主,大部分英明仁智的君主还是希望追随自己的部将能够善终的。双方平安无事,于国于己,均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仗着自己手上有军权,能够弹压一方了,就肆无忌惮,弄得地方上下鸡飞狗跳,不能不说是不识时务。因此无论是出于保权的考虑,还是出于不能让现今的政府军还原为先前“匪军”的考虑,彭越、英布、灌夫之流的豪强,都必须处死。
还视明初,广州守将朱亮祖在任期间,私下经商,强抢民女,敲诈勒索,干预行政,扶植黑社会势力,鱼肉百姓,罪大恶极!
朱元璋在对别的功臣的处置方法上,或许不近人情,太过毒辣。然而对于朱亮祖的处决,真是令人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