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金山以"京口三山"之首,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
金山风景区大门
金山高44米,周长520米,原是扬子江中的一座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称。宋朝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诗句,就是对当年金山的写照。直至19世纪70年代,金山才逐渐与南岸相连。
金山之巅矗立着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阁台等环绕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龙洞等镶嵌山壁;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顶;各种建筑以曲廊、回檐和石级相连,形成楼上有塔、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奇特格局。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游人在寺门瞭望,才能充分地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景色。
现在山门上悬挂的“康熙御笔之宝江天禅寺”匾是1982—1985年间重造的,原匾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战火。
金山上的主要寺庙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 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南朝、唐朝时称金山寺。宋真宗时,因皇帝梦游金山,而赐名龙游寺,后复名金山寺。宋徽宗好道,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徽钦二帝又复名龙游寺,自元代以后仍名金山寺。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亲笔题"江天寺"名并赐“江天禅寺”匾。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
山门外有石狮一对
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3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
金山寺自东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清咸丰年间,毁坏严重,光绪年间重建。民国37年(1948年)4月又遭火灾,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等殿宇房屋三百余间同时被毁。1985年动工重建大雄宝殿,1990年建成并举行了大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
重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
藏经楼
金山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主要殿堂,还有大彻堂、三禁堂、玉鉴堂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巅的慈寿塔。

大雄宝殿
金山有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的石像,现在的石像为1978年重塑。
我国的寺庙布局,大多是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而金山寺的建筑则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
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
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梁红玉击鼓战金兵,金山文化博览园。
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等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白蛇传
苏东坡与佛印
金山驿站
文宗阁一侧
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4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
2011年10月,文宗阁复建竣工,对外正式开放。复建的文宗阁基本遵循了历史原貌,仿照宁波天一阁风格设计,采用传统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
书海碑,“书海”为乾隆御笔。
书海碑背面为“复建文宗阁记”
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御码头,位于金山东北麓。有13级台阶,作半月式,两侧护有石栏,左右原为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传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游金山时都由此登岸,故名”御码头”。


金山湖景区位于金山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这里原来是金山周边淤塘,通过退渔还湖,结合镇江水专项的治理,进行金山水环境生态修复,造就而成新的景区。景区占地108公顷,水面积68公顷。划分为湖西、湖中、湖东、湖北四个景域。

环湖栈道上快乐的儿童


揽云桥,跨度16米,钢木结构,拱形高大,是纵览金山湖全景的制高点。

金泉桥,“花洲泠泉”。

金泉桥,“灵山白龙”。

金山文化广场

塔影湖位于金山之西,又名人工湖,凿于1958年,因金山宝塔倒影于湖中故名。

云根岛,位于塔影湖东北,枕湖连岸,原为江中一排奇石,又名石排山、笔架山和三岛。岛上建有正方形攒尖顶小亭一座,名“云根风月亭”。


云根岛传有东晋文学家郭璞衣冠冢,现仅剩一巨石为其标志。


芙蓉楼,塔影湖畔。

中泠泉和鉴亭

“中泠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
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之西,濒临塔影湖。唐刘伯刍评全国泉水为七等,而以此泉为第一。唐时,泉尚在江中,江水受云根岛阻挡,分为三泠(水曲为泠),而泉在中泠之下,故又名中泠泉,或名南泠泉,宋代名龙井。该泉有名,除水质好外,还因取之不易。传说要在“子午二辰”,用铜瓶或铜葫芦,缒下到一定深度取水,否则即非中泠泉真味了。此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发现,遂砌池建亭,由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写记立碑。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修池周石栏,于池壁亲书“天下第一泉”。并拓地2.7公顷,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抵挡江流冲击。


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
泉后有亭,取“以水为镜”意,名“鉴亭”。此亭后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光绪年修。解放初于池南再建,亭内八角重檐,双层立柱,直径7米。1980年又重新治理整修。

中泠泉前有古茶楼,又名水陆堂,几经毁建。解放初筑为两层,1980年后重修。现茶楼辟为“天下第一泉文化展示馆”,楼下壁间南侧嵌有沈秉成书“中泠泉”石刻,北侧为张秉成“中泠泉记”及薛书常、陈兆熊书“中泠泉辨”石刻。



康熙御笔

乾隆御笔

乾隆御笔



三塔映月

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92年重建。


塔影湖

慈寿塔、金山寺、百花洲桥、塔影湖。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31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