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2019-08-24 08:04:35)
标签:

镇江

西津渡

云台山

昭关石塔

蒜山

杂谈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靠近伯先路的小码头街东口。
       古代,坡道北侧(右侧)的高墙外就是浩瀚的长江,为阻挡江水对渡口的冲击,也为了减少人们在渡口直面江水的心里阴影,而修建了这道高墙。后来高墙外变成陆地,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英国领事馆旧址, 紧邻西津渡小码头街东口,鸦片战争中,英军从这里登陆镇江。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镇江博物馆。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9 处。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五十三坡

       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尚清戏台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于六朝,建于三国,盛于唐代,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渡口历史一千四百多年,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漕运枢纽。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门楣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普陀岩殿(左,观音洞的东神殿)、昭关石塔、救生会。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救生会是古代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海事局。镇江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元代西津渡复原模型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宋代,镇江为漕运咽喉。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清朝时期西津渡遗址复原模型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

       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当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昭关石塔,西津渡标志性建筑,是全国惟一保存完整、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石塔为元朝皇帝武宗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建造,既分隔了街道空间,又成为街道上的主要景点。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现在居庸关过街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二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人们在塔下经过,就向佛礼拜了一次。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观音洞,又名古普陀岩,位于西津渡救生会对面,三层楼,依山而建,内为一处天然岩洞,洞内共供奉219尊观音,古时香火颇旺。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

       在观音洞的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观音洞景点内,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紫阳洞是因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张紫阳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这里供奉他,取名紫阳洞。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在观音洞景点高台上观景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蒜山

       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诸葛亮和周瑜谋划了“火烧赤壁”。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围绕着这座蒜山,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流传千古的战事。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激励士气,兵困十万金兵于镇江城西黄天荡,差点活捉了金兵统帅金兀术。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在观音洞景点高台上,俯瞰西津渡,正下方是待渡亭。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铁柱宫,供奉道教许逊真君,祈求“德佑安澜”、“御灾捍患”。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出观音洞景点,回到观音洞一条街。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路中间的条石上,留着古代独轮车的车轮痕迹。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遥想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一眼看千年, 原始栈道(唐以前)、唐代路面,宋元时期路面、明代路面、清代路面。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金陵渡,这里指镇江西津渡。瓜洲,指长江北岸,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街,待渡亭。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待渡亭,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街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街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窗上的雕花,斑驳的柜台,清一色的木格门窗,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街巷剧场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小巷题额“民国元年春 长安里”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小巷题额“1914 吉瑞里西街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小巷题额“德安里”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超岸寺一角,西津渡小码头街西口外,云台山路西。

       超岸寺位于西津渡古街景区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为当时的大码头。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超岸寺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咸丰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现在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玉山大码头遗址(唐至清),小码头街西端。

       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从山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玉山大码头的变迁,碑石上方刻画着云台山下江岸线的数千年变迁。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诗坛女杰寓古津”

       骆绮兰,清代嘉庆间女诗人,镇江句容人。三十多岁时移居西津渡玉山超岸寺一带。袁枚王文治诗弟子。工写生,尤喜画兰。有自绘《佩兰图》及《秋镫课女图》。字格清秀,惜少骨干,字则清轶尘俗,都极可诵。著有《听秋轩诗稿》,皆述女子仙游之事。

【登木末楼】
载酒独登楼,凭阑四望收。
江光初过雨,山意欲成秋。
霸业随流水,孤城起暮愁。
微茫烟树外,帆影落瓜洲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江边货站(镇江站货场)旧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京江亭,亭旁池水里有一尊婀娜的美女塑像唐代润州(镇江古称)的奇女子杜秋娘。此女不仅美艳动人,而且精通曲艺,擅长诗词歌赋。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蒜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街北口过长江路通往江边的过街地下通道内,“江上救生”壁画。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自来水厂旧址(民国)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原亚细亚洋行旧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原亚细亚洋行旧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尚清戏台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夜幕下的西津渡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云台阁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街巷剧场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五十三坡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小码头街东口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西津渡小码头街东口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伯先路近代建筑群 

       民国18年(1929年)春,江苏省会由南京移治于镇江,前后达20年之久。20年的省会建设给镇江留下了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其中尤其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伯先路——京畿路为突出。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名医馆(蒋怀仁诊所旧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屠家骅公馆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商会旧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广肇公所,是古时广东广州、肇庆两府商旅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广肇公所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大门朝西,用磨砖砌成,上有挑檐,饰“五福盘寿”雕砖,白石横额镌刻“广肇公所”四大字,落款为“前护川督陈燏书”。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大门并有浮雕砖饰的“福禄寿”三星、“琴、棋、书、画(四乐图)”及“渔、樵、耕、读”等民间习俗装潢,大门两侧磨砖倚柱底部为石刻蝙蝠等。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公所大厅面阔三间。厅南侧厢房内壁嵌一“广肇公所记”碑,记载公所历史及重建始末。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进入公所大门另有向北的二道门,亦有砖雕纹饰。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年曾由上海专程来镇江考察,在广肇公所居住一宿,与地方人士商讨整治长江和建设镇江港的计划。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广肇公所内改造出的酒店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伯先公园,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伯先)而建立的镇江市唯一的纪念性公园。公园位于云台山南簏,占地面积120亩。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云台阁,位于西津渡景区,坐落云台山北峰,是登高望远、观赏大江风貌的胜地。2011年的4月破土动工。2014年的5月1日开放。阁体是秉承宋、元古建风格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檐铃,体制雄伟,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现已成为西津渡的核心景区之一。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云台阁内陈设“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3000多年来镇江城市面貌的历史发展过程。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工程造价1800万。属于仿造宋元代古建筑,主体楼阁四层,总高31.5米,建筑面积1773.26平方米。是由亭、堂、阁组合成的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主阁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前厅、飞花亭、萧爽轩、廊以及主阁木作所有部分均采用高档缅甸柚木。主阁以高台为基座,高四层(为“明三暗四”结构):一、二层四面环以外廊,北面出龟头屋,斗拱用四铺作;三、四层方形,每面三间,出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屋顶采用方尖四面出厦造。宝顶采用优质锡青铜铸造贴金的形式,重约3吨有余,净高5.12米,底座宽2.05米,宝顶顶端距建筑物地面33.28米。加上67.8米的云台山高度,共计高度超过100余米。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三国铁瓮城。公元209年,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是镇江最早的城池。三国铁瓮城北面就是北固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六朝京口城。京口城在三国铁瓮城的基础上,东扩南进,为东晋徐州及晋陵郡、南朝南徐州及东海郡治所所在地。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唐东西夹城。筑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紧贴子城(即铁瓮城)东西,故称夹城。唐代镇江城市规模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宋罗城,是镇江古代城池中地域范围最大的一座。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明府城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清镇江城。清代镇江城厢基本沿袭明府城的格局。1853年,太平军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在原府城北侧及西北构筑新城一座,长六余里。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民国省会镇江城。1929至1949年,镇江做为江苏省省会,“拆墙、填河、筑路”,兴办实业,植树造林,一方面改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破怀了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和原有水系。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远眺金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电厂烟囱高耸的江对岸是扬州。目及之处,几百年前还是滚滚长江。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古时长江天堑,如今一条大河沟。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远眺焦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俯瞰镇江老城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远眺北固山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29日至31日(周五至周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