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2016-04-29 00:00:01)
标签:

清华大学

二校门

清华学堂

同方部

日冕草坪

分类: 大学情怀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位于清华大学主干道之一的清华路北侧。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从建筑功能上看,二校门虽不像南门、西门(以及后来的东门和北门)那样,把校内外分隔开来,以起到门户的作用,她只是在校园内部分割了教学区和南部生活区;但从文化功能上看,她不仅是早期的校门,而且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清华大学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造型独特,有特殊的艺术形象。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园的前身,是皇家园林康熙行宫熙春园的一部分,始建于1767年。咸丰即位后,将归自己的那部分熙春园改为清华园

      二校门最早就是清华园牌坊,汉白玉雕花门楼,洋溢出浓郁的西洋风味。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二校门,门额上刻着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老照片,国立清华大学大门,今二校门。

       二校门为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设计者不详,施工者为斐士,建成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至1911年。

       1909年清政府将清华园拨做游美肄业馆(1911年在清华园开学时更名为清华学堂)馆址。190910月游美学务处动工兴建校舍。首先修筑围墙和校门。至1911年初,围墙合拢,校门建成,此时校园面积450余亩。之前,在二校门附近有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有大殿一座名“永恩寺”,为园主的家庙。建校时将大殿拆除。现在,尚有两株钻天的古柏和甬路东侧草坪上用水泥板块覆盖着的那口古井,即永恩寺遗物。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至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二校门东西两侧还连着围墙。校门的西侧是校卫队,东侧是邮局。50年代后期,围墙被拆除,二校门就更加不像校门,而成为一座具有象征性的建筑景观了。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老照片,拆除清华二校门。

       1966年8月24日下午,……二校门被……强拆。……

        同样在1966年8月24日,1600多年历史的杭州灵隐寺受到2000名杭州中学生hwb的冲击,幸而浙江大学学生在杭州市民的援助下,奋力阻止了hwb的破坏行为。 

  ...……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老照片,清华二校门被毁后,在原址上建起的毛泽东塑像。

二校门被毁后,196754日,清华红卫兵在原址建起全国第一个大型毛泽东塑像。由蒯大富拟稿,请林副总书写了:“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手迹刻在这座塑像的基座上。

随着毛像在清华园的树立,全国各地仿效者无以计数。如北大先后在西门和图书馆处建起了两座毛像,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也争先恐后立起了毛像。与“红宝书”一样,毛像在文革期间也出现了泛滥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下达了拆除毛画像(塑像)的通知。清华的这尊毛泽东塑像在19878月被拆除。许多高校的毛像也相继被拆除。现在,还有些高校保留的毛像,成为文革遗迹,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二校门背面(北面)

       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在原址重建。由于没有准确的原建筑图,现在的“二校门”是根据照片复原而成。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区内,有一座北京清华大学二校门的等比例缩小复制品,象征两校之间的一脉相承。照片来自网络。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清华园主干道北侧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纵观帝都,1949年之前成立的高校,传承至今的寥寥无几,北大、清华、北师大、北京交大,还有吗?而校址从1949年前一脉传承至今的唯有清华,这在整个天朝也是为数寥寥。北京大学占据了原燕京大学的地界,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师范大学迁址 ... ...

       历史的断层,文脉的断裂!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校徽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的清华学堂。190712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5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的咨文。711日美国驻华公使正式通知中国政府,美国将退还一半庚子赔款,共1254.5万美元,作为资助中国的留美学生之用。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1909年清政府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为基金成立“游美学务处”,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一所民房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1910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于1911429日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原有的文、法、理三学院除留下20多人外,全部调整到北京大学等单位,北大、燕京两校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清华航空学院、石油系等调出组成新的学院。经过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徽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英语: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位于台湾新竹市。学校象征为梅花、紫荆

清华大学建校源自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百年后,这笔款项仍在运作。

       194812月,北平易手之际,清华校长梅贻琦搭乘国民政府的飞机南下。

1949年,梅贻琦前往美国处理“清华基金”保管运用事宜。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

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等。即使到现在,新竹清华大学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清华基金仅拨给新竹清华。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机械工程馆,位于清华路北,二校门东侧。建于1934年,属美国近代折衷式校园建筑风格。框架结构,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角。该馆附属建筑有发电厂、锅炉房、旧航空馆、飞机实验室和机械实习工厂等。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梅贻琦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到1962年去世。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门额“机械工程馆”由国民党元老、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篆书名家吴敬恒篆题。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旧土木工程馆,初名“工艺馆”。建成于1922年,是为留美预备学校学生进行工艺实习的场所。1926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工程系,1932年在原“工艺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增盖了两翼部分。扩建后的土木工程馆属美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旧土木工程馆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旧土木工程馆北门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旧土木工程馆西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旧土木工程馆,北面小广场中央是清华世纪鼎。正面铸篆书“清华世纪鼎”。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世纪鼎”被放置在土木工程馆北门前、旧水利馆西侧的小广场中央,是1964级校友于20004月捐赠的。“清华世纪鼎”用接近1吨重的青铜铸造,高2木,寓意2000年,口长1.67米,寓意70届校友共1670人。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世纪鼎”背面铸篆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鼎的两侧均有上下两排隶书,分别为“母校八十九周年华诞纪念一九—一——二零零零”和“一九六四级校友毕业三十年谨献一九七零——二零零零”。工物系物02班孙哲撰稿,建筑系汪国瑜教授铭文书丹,基座及石柱铭文书丹为水利系水01班周士渊。该鼎由南京晨光集团公司艺术制像分公司铸造。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旧水利馆(水利实验馆)位于清华学堂南侧,土木工程馆东北侧。

       水利实验室由著名水利水电教育家施嘉炀设计并主持修建,于1933年建成。旧水利馆灰墙、大坡顶的设计跟周边的罗马式建筑搭配并不突兀。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水利实验馆东门
      1947年,由梁思成主导的建筑系就在二楼办公。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石碑。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14年,当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题为《君子》的演讲。梁先生援引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修身成才。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悟》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第一教室楼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王国维纪念碑,位于工字厅东南侧,第一教室楼北侧与第二教室楼之间小山东麓。初立于第一教室楼西面,文革期间被毁。后重立于现址。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在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鱼藻轩投湖自尽。生平著作共62种。

 王国维一生著作和译著甚多,其质与量在近代学者中是极为罕见的。王国维在学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清末民初我国最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之一。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聘他任教。他在溥仪的劝说下赴任,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为清华“四导师”。

 192762日,王国维在“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思想驱使下,自投于颐和园昆明湖。

 王国维先生的碑是1929年,即先生离世两年后立的,碑身高七尺,正面隶书刻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陈寅恪大师撰写的碑文,碑式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拟。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碑铭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义宁陈寅恪撰文、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恒篆额、新会梁思成拟式、武进刘南策监工、北平李桂藻刻石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第二教室楼东南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第二教室楼西南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第二教室楼东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科学馆始建于19174月,落成于19199月。由公顺记(Kung Sung Kee)承建,美国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设计。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清华学堂遥相对应。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声光热力电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楼下设有巨型风机,可使全楼空气流畅。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地坚固。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屋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别是1929年清华理学院建院以后,直到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

 那时候,位于清华大礼堂旁边的科学馆是全国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优秀青年心目中的圣殿。这儿保存下清华理科最古老的记忆,也成为了后来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群星闪耀,一大批中国现代科学家由科学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1952年,清华在全国所谓的“院系调整”之中大伤元气,仅仅保留下来工科院系,而包括物理系在内的理科专业都被撤销,与全体人马并入了别的学校。

       文革结束之后,清华又开始积极筹备恢复物理系,1978年,在工程物理系的基础之上,招收了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生。为适应科学技术和学校发展的需要,1982年正式恢复成立了物理系,同时并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1999年清华理学院楼落成,物理系馆设在新的大楼内,但科学馆仍为物理系所有。

       现在的科学馆入口大门左右两则分别挂着“高等研究院”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两块牌子,是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位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科研办公基地。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北平时,清华园成为日军的伤兵医院,科学馆建筑和馆内宝贵的仪器遭到严重毁坏和散失。

  Wg期间,科学馆曾被当作武斗据点。……在双方激烈的百日攻防战中,科学馆遭到严重破坏,整个顶盖被燃烧弹彻底烧毁了,后经修复,基本保持原貌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科学馆

 20059月进行的“科学馆加固和修缮”工程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清水砖墙、灰瓦屋面、檐口造型、石材勒脚及那两盏造型古朴的壁灯等近代西洋建筑的外观。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西阶梯教室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西阶梯教室西侧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现存建筑二十座,较为重要的有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图书馆、体育馆、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大学科学馆等。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90223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现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一)1911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二)19191920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三)19311935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

 这批早期建筑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建筑风格具有典型价值,艺术水平较高,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建筑上具有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2001625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正对的日冕草坪,初建时为椭圆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日冕草坪,被认为是高校校园民谣的发生地,1990年代的学生身穿白衣,在这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传出清华,成为一个年代的见证。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日冕加背后的草坪和大礼堂,是清华的标志景观。

       日晷,在大礼堂前草坪南端,清华学堂与第二教学楼之间,系1920(庚申)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日冕初建时,上部的日晷盘由美国数学教员海晏士(Heinz)依照北京经纬度绘制,委托北京著名景泰蓝厂“老天利”以银胎珐琅烧成。其晷底座用汉白玉请工匠在校内雕作而成,并四面刻文,为二中二洋。其正面(南面)中文“庚申级立”,背面(北面)英文为Class1920。一侧中文“行胜于言”,另一侧为“行胜于言”的拉丁译文“FactaNonVerba”。中文请庚申级同学邹宗彦之兄邹宗善书(邹宗善为南开大学生,曾与周恩来总理同学),外文由华凤翔学长书写。经过数月的精心制作,1920年暑期日晷完工,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即清华学堂)前的草坪上。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日冕随清华历经沧桑,数十年间三易其盘,一银二石,其座亦数易其位。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约在1948年,日晷就摆放在大礼堂草坪前,当时的日晷盘变成石刻的了,原来的银胎珐琅盘已不知去向。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WG期间,学校多次在大礼堂前草坪上召开批斗大会,为扩大场地把椭圆形草坪切成长方形,并把日晷拆除移去。原来放置日晷的地方,被补上水泥,日晷亦不知流落何处。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WG结束后,学校逐步收复清华旧物,日晷被从乱石堆中找出,但日晷盘已不见了。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现在看到的日晷座是修补过的,日晷盘是后来新作的,清华七十周年校庆时重立。日晷底座摆放的方向已与原来有所变化,“行胜于言”面南,拉丁译文朝北,“庚申级立”向西,“Class1920”望东。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大草坪正北端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始建于19179月,19203月建成,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佛吉尼亚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大学大礼堂的位置是清朝学者陈梦雷故居“松鹤山房”遗址。

    300多年前,清华大学这地界是康熙时期的皇家园林熙春园。清朝大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陈梦雷及其团队在熙春园内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篇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4倍。全书1.6亿字,共10040卷,6190部,印成后用特制的木函装放,一函装10余册,装一部完整的书要500多个木函,把这些木函首尾相连,长200米。《古今图书集成》全面收录了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文献,天文地理、文史哲学、政治经济、农桑渔牧、医药偏方……无所不包,更难得的是注释分明,索引性强,编纂者的功力及心血可见。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东面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1927年夏天,当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近春园荷塘边散步时,并不知道他走过的地方,300年前是古今图书集成馆所在地。不远处的清华大学礼堂,就是陈梦雷故居“松鹤山房”遗址。
  松鹤山房的名字取自康熙赐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陈梦雷也自称松鹤老人,有《松鹤山房诗文集》传世。他在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13年都住在熙春园,可是松鹤山房遗址一直没被发现。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西面

    201015日。清华大学为百年校庆维修大礼堂时。发现了松鹤山房的建筑物遗迹。1709年康熙第三子胤祉为他的老师陈梦雷建造的松鹤山房,六间房,两层楼,格局依然历历在目。

       康熙最喜欢胤祉,叫他负责编书编律历。后来雍正当了皇帝,对胤祉怀恨在心,抢了他编书的功劳,然后把他囚禁至死。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大礼堂北面,站在图书馆前拍摄。

       1917年美国建筑师墨菲修建清华大礼堂时,一定是挖出了松鹤山房的房基,但因不知其来头,又重新填埋了。因为如果拆去石基,将扰动土壤,产生不均匀沉降。而以原来的地下石基巩固新建筑的外墙,是非常专业的手法。于是,陈梦雷故居又默默尘封了近百年。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新水利馆西面,在大礼堂前东侧。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新水利馆南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原电机工程馆西面,现宏盟楼。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宏盟楼原名电机工程馆,建于1934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前总理朱镕基曾在此学习。1990223日,本楼被北京市政府列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文物之一,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馆。

      200647日,宏盟集团捐资用于大楼的改造与维护,大楼遂改名为宏盟楼。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如有来生  还是做记者”,宏盟楼内,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19312010)塑像。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宏盟楼(原电机工程馆)东面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在日冕草坪的东南方是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学堂,德国古典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华学堂大楼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其西部建于19091911年,学校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这批建筑基本竣工后,清华学堂于19114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周诒春校长到职后积极筹备改办大学,在任职期间(19138月~19181月)又盖了一批适应未来大学需要的高标准建筑(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均始建于周诒春任内)。其间,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当时清华学堂是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虽然高不过两层,但因四大建筑那时还未落成,故在当时的校园建筑中已是鹤立鸡群了。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学堂大门正额“清华学堂”四字为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手书。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学堂大楼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室,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高等科宿舍的设施相当华丽舒适,有闪闪发亮的打蜡地板,能抵御北方风沙的双层拉窗。在这里,当时清华学校的学生在毕业留洋前,已可以预先领略一下西方的生活方式了。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1925年,学校在清华学堂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清华学堂,不同的光影下,变幻的影像。

       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那时,人们步入清华学堂,会看到门厅和长廊上悬挂了琳琅满目的名画,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清华学堂东北侧是同方部

           WG期间,清华学堂大楼因年久失修遭到了严重损坏。文革结束后,这座残旧的建筑得到修缮。如今清华学堂建筑面积仅有3600平方米,作为清华园内早期的文物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在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为精密仪器系工程制图教研组所用,并有全校公用制图教室。目前,清华学堂大楼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同方部位于清华园日冕草坪东面,毗邻清华学堂的北面。

同方部是清华建校初期首批建筑物之一,是清华最早的礼堂。据《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之北京篇的大事记所载,它与清华的一院大楼、二院、三院、北院住宅及校医院等,均建成于1911年(宣统3年)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同方部建筑属古典折衷式平房,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欧式风格。其西部为单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大,有一个朝南的正面门廊;东部为二层建筑,独自另有一个朝南开的门。同方部的匾额没放在正门,而是悬挂在西部朝向大礼堂草坪的西边大门上方。

清华大学风物(二),二校门、日冕草坪、大礼堂、清华学堂、同方部
同方部北面

同方部,初为礼堂使用,曾长期作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奠孔子的地方。1923年秋学校成立德育指导部,此处便改称“同方部”,作为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书中有『儒有合志同方』句。方,乃『道义』之意。

1925年改办大学以后,由于有了新建的大礼堂,同方部被用作小礼堂开展一些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

照片拍摄于2015年9月7日、11日、12日,2016年3月13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清华大学官网。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了开学仪式,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庆祝清华大学105周年华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