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11年4月创办的清华学堂图书室。
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室改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19年和1931年分批兴建了馆舍。朱自清、潘光旦曾任馆长。
图书馆牌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连成一体的西面新馆和东面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
图书馆一期
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承办,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
图书馆一期
图书馆一期,与前一张照片同一位置。
图书馆一期
图书馆二期,建设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
图书馆二期工程由1921届清华校友杨廷宝设计,天津基泰公司绘图,协顺木厂承办。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

图书馆二期

图书馆二期,正门额“图书馆”三字最初由于右任题写,1954年改为由郭沫若题写。

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
3月下旬,玉兰盛开。
图书馆三期(新馆),右侧是图书馆二期。
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于1987年开始兴建,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
图书馆新馆庭园中央有一池碧水,池内树立着一座样式古朴的铜质喷水塔。水塔基托下面雕刻有“Class1922”字样,这是1922(壬戌)级校友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

铜质喷水塔原建于图书馆老馆东门前,后来曾一度移到别处。1986年修缮校园时被搬回到图书馆老馆西门前,为配合新馆的环境又移置于新馆大门前的水池中,与图书馆楼群交相辉映。
图书馆三期(新馆)西南
清华—苏伊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位于图书馆一期东面。
清华—苏伊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图书馆北面,已经成了遗址。北院遗址上建立起的北院景区,现在也被称作“情人谷”。
北院住宅区,是清华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 K.
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三院、同方部同期兴建,1909年开工,1911年竣工。其8栋住宅与1座会所呈“7”形分布,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面积3484平方米。每栋住宅有房间5个以上,客厅宽敞明亮,南向朝阳为整面玻璃窗,与向外延伸的廊窗相连,室内卫生设备齐全。后院附建家务侍服人员用房。
在北院居住过,最知名的当属梁启超梁思成父子。北院是梁启超最后的居所,也是梁思成最后的居所。
1925年9月,梁启超与家人正式住进北院2号,度过了由政坛返归学术后人生的最后三载。

1966年爆发WenGe,梁思成是清华第一批被批斗的“反动学术权威”,遭遇到最大冲击。挂黑牌子批斗,红卫兵抄家,停发工资,受尽了折磨与人格侮辱。当红卫兵将他家里的字画抄走,梁思成没有动心,但看到他与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草图被毁,他忍不住伤心落泪了。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一生为保护祖国古建筑到处奔走,培育了大批学生营造了广厦千万间,却无栖身之地,一再被迫搬家,最后被赶到清华北院一间阴暗潮湿没有水电暖气的小平房度过余生。

北院西面保留下来一排老院墙

北院16号,位于北院东南角,是北院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建筑,现在是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
北院16号(现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
北院16号是朱自清上世纪40年代的旧居,也是他最后的居所。

老照片,北院16号。
北院16号(现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北面。
朱自清曾经居住过清华园古月堂、南院(照澜院)18号、西院45号、北院9号和北院16号。
北院16号(现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西面

老照片,朱自清于1933年在清华园北院9号门前与友人合影。北院9号为朱自清1933年1月至1936年的居所,现已无存。

老照片,1928年,清华的年轻教授们在清华北院7号叶企孙寓所前合影。
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遽,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地质之角”位于泥沙实验室西面。巨石上的“地质之角”四字由水工结构创始人张光斗题写。
这是一片堆叠着样式、材质、颜色各具特色的石块的园林,园中或卧或立的逾百块巨石讲述着地质历史的变迁和演进。
这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建民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历时十余年,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岩石和地质标本建立起来的“地质之角”,一共三大类90种286块巨型原石,是目前国内外大型岩石标本种类最多的室外地质博物园。
花岗岩
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地质室

照片拍摄于2015年9月7日、11日、13日,11月1日,2016年1月29日,3月26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清华大学官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