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校门。拍摄于2015年9月11日18时20分,雷雨之前。
主校门。拍摄于2015年9月12日下午,秋高气爽。
清华大学主楼,苏式建筑。

清华大学主楼,地处校园东区,整体由西、东和中央三部分组成,其全名为“东区主楼”。主楼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体态巍峨,结构坚固,总建筑面积达76871平方米,是建国后由清华大学多个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工作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1959~1965届毕业生中数百人参加了设计工作。

中央主楼于1959年设计,1960年开始施工,原设计主体12层,中间部分14层,主体框架建至9层时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3年修改设计,改为主体基本为9层,中间部分10层,1964年重新开工,1966年5月建成。大楼为刚性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4011平方米。后部下层附设500座阶梯式讲演大厅(现称“主楼后厅”)。
从中央主厅进入大厅,立即感到一种庄重、浓郁的气氛,门斗、横向大门厅、小过厅、竖向进厅等,组成一个具有西方古典气氛的空间序间。进厅为2层高,3层环有跑马廓,周围布置了会议室、接待室。讲演厅上方为环有“凹”廓的半圆形学术报告厅(现称“主楼接待厅”)。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中央主楼标高40米,登上楼顶,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
西主楼
西主楼
主楼中,西主楼首先于1956年设计并破土动工,1957年建筑面积为21589平方米,附设单层的300座位的阶梯式讲堂一座。
西主楼
西主楼“过街楼”

东主楼

《凝聚的风景》
作品通过众多的人组合成一个抽象的造型,体现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品又像一台老式的照相机,把清华的美好风景凝聚在这一刻。


东主楼。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这幢楼里。
主楼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思潮。如早期设计方案中部塔楼呈浮屠状,主楼四角设重檐攒尖亭阁,东西配楼呈台墩状,上置庑殿式从重楼,下设拱门,后期方案则是模仿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的产物,系科教学实验楼采用当时盛行的周边式布置。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首屈一指的。
东主楼
东主楼于1957年设计并动工,1958年基本建成,总面积21271平方米,附设400座阶梯式讲堂一座。
东西主楼均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各由一个东西向的主“L”字形楼和一个南北向的次“L”字形楼组成,主“L”字形楼基本为4层,与中央主楼通过过街楼相连,“L”字形的转角处设置5层高的交通厅,形成角楼形式,4个角楼与中央主楼形成对称向心的格局;两个次“L”字形楼亦为4层,通过跨校园东西主干道的过街楼分别与两个主“L”字形楼相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楼,2004年3月奠基动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位于主校区东区,主楼东南方向,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占地15,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
《互动装置》
作品由RGB
LED光和扬声器构成。参观者可通过短信和远距离感应器及网络浏览器控制此雕塑光和声音的变化,通过多种媒介互动方式与观众交流。
综合体育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沿主楼中轴线上,与东大操场围合成一个体育中心区。综合体育馆是一座集体育比赛、训练、教学、会议、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比赛场地最大55m×35m。座席由固定座席和活动座席组成共5000座,设有主席台和裁判席,一层设有运动员训练房、贵客室等辅助房。
综合体育馆比赛大厅结构上采用110
m跨度钢筋混凝土大拱,悬挂轻型屋面,体现体育建筑的力量美。两拱之间为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平时的训练及教学。
右侧灵璧石
东区体育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名校学子很多远赴欧美,深造、工作、定居。科学无国界,世界同在地球村。与时俱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口号应改成“为世界健康工作五十年”。
紫荆操场,位于校园北部。
紫荆公寓
紫荆雕塑苑
第六教学楼,位于清华大学主楼西北侧,为综合教学科研设施。第六教学楼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规模34045平方米,2003年竣工。
六教建筑布局结合校园规划与本区域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结合教学模式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将建筑分为相对独立的A、B、C(即中、小、大)三个教室区,各区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将C区设计为1/4圆型,既与其使用功能相契合,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地段内五棵古松,营造出颇具校园文化气息的主题环境;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
六教的建筑设计以最佳的教学科研单元体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空间,营造交流空间;所有功能用房单廊布置,中间设置中庭并可自动开启其顶侧窗,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六教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
“新清华学堂”建筑群:蒙民伟音乐厅、校史馆、大剧院,清华走进新时代的建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南北干道学堂路与东西干道清华路交汇处东北侧。

新清华学堂”主体建筑包括大讲堂(即大剧院)、校史馆和蒙民伟音乐厅三部分,大讲堂在东,音乐厅在西北,三座建筑联成一体,相当于一个文化艺术中心。
“新清华学堂”建筑群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43250平方米,建筑高度:23.60米,建筑层数:地下2层、地上4层,用地面积:2.09公顷,座位数量:2011个。竣工时间:201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

蒙民伟音乐厅由香港兴业集团主席、清华校友蒙民伟先生捐赠,清华建筑设计院李道增院士任总设计师。

新清华学堂大剧院的建设达到专业剧场标准,声学效果堪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是清华大学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清华大学新的标志性建筑。

“新清华学堂”建筑群北面
“清华大学校史馆
吴邦国题”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
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
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北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
照片拍摄于2015年9月7日、11日、12日,2016年3月11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清华大学官网。
本文为庆祝清华大学105周年华诞,清华大学风光景物系列博文第一篇,共十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