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望山森林公园南面,解放军309医院家属院(黑山扈17号院)内,依山而立的青灰色西洋老楼,是原上义师范学校校址,即圣若瑟楼,现在是309医院内废弃的100号楼。

100号楼东门。100号楼有东门、南门两个出入口。

100号楼东门右侧墙上,文物标志牌。“309医院天主堂”于2012年成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把这座建筑称为“309医院天主堂”不准确,确切地应称为“上义师范学校旧址”或“309医院内天主堂建筑遗存”,因为这座建筑实际上是教会学校“北平特别市私立上义师范学校”在黑山扈的校址圣若瑟楼。

进入100号楼东门。

100号楼东面。
100号楼如今被彻底废弃,门窗皆无,一、二层门窗多被木板封闭。

100号楼东南面。
100号楼,曾做过《甲方乙方》、《亮剑》两部影视剧的外景地。

100号楼南面东段。

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段情节就是在这里拍的,英达扮演一个梦想成为巴顿将军的雷人,这里就是他的指挥所。在这里取外景,是因为傅彪的父母就住在这个大院里。当时100号楼已经不再被医院的科室使用,但还不算特别破败。

这里还是电视剧《亮剑》中,主角李云龙在淮海战役负伤后的医院外景地。

百望山原名望儿山,百望山所在的地方叫黑山扈。黑山扈这个地方在1910年前的地图上没有地名标注,曾有一户满族人的房产和家族墓地。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因家道败落而变卖,经这位满人的邻居、栅栏修道院(即原马尾沟教堂)的一位施主从中周旋,教会以500元总价购得。随后又买下荒芜裸露的山顶,山上山下连贯总面积达60公顷,其中山底平地约占1/10。

到1920年,天主教圣母会最先完成的是山顶建筑并逐渐扩建,作为神父和退休教士的住所,教会内称为圣母疗养院和圣母修道院。
1907年天主教圣母会在马尾沟建立教区学校“中法上义学校”,1918年改制为师范学校。1919年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的校名是“北平特别市私立上义师范学校”,学制6年。当年开列课程计有必修课党义/国文/法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手工/图画/教育/体育/军事训练,选修课国语/乐歌/法制/经济/美术史/英文等,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后来又增设了附属小学(上义小学)。

大楼外墙正中的一块石匾,可模糊地看出字迹“上义师范学校”。
1927年圣母会在京西黑山扈建造了一座新楼,命名为圣若瑟楼。见习班和师范后五年的课程都搬到新楼去上课。新建的圣若瑟楼是扩大后学校的一部分,据说部分墙砖取自焚毁后的圆明园。
100号楼南面西段。
1951年上义小学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更名为马尾沟小学。1954年马尾沟小学迁至车公庄大街以北,现名进步巷小学。上义师范学校,1939年改名上义中学。1952年,成达中学与上义中学合并为三十八中,后改名四十二中,最后成为著名的首师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网站介绍,首师大附中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

100号楼西南面

100号楼内景。

100号楼南门。正对着居民楼。南门两侧平房和大楼一层的一些房间,住着北漂工人和家属。

历史照片,神职人员在圣若瑟楼前合影,摄于1935年某日中午11点半(从表盘上看)。现在楼前就是居民楼。楼顶层原先漂亮的阁楼没有了。


100号楼北侧。向西上坡路。



半山坡平台上看100号楼西侧。


半山坡平台正对100号楼二层。

100号楼二层内景。

走向100号楼西面的山坡高处

远眺百望山顶,可看见山顶上三层楼高的望京楼。100号楼北侧高处是全军胸部疾病研究所。
百望山森林公园的山顶上,有一座黑山扈战斗纪念碑。

黑山扈教堂与黑山扈之战
抗日战争初期发生的黑山扈之战,领导人,赵侗(1912—1939),奉天(辽宁)岫岩人,满族,无党派人士。19岁入沈阳第二工科学校,后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九一八”事变后率众抗日,曾任辽南“少年铁血军”总司令,敌后“辽南政府”总裁,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司令等,在抗日战争中第一个成立敌后政府,第一次击落日寇敌机。时人称之为“中国抗日学生军领袖”,“满族第一抗日将领”。1939年,国民政府任命“晋察冀游击纵队”司令,授少将军衔,带部队北上抗日,中途遭八路军伏击牺牲殉国,年仅28岁,追授中将军衔。生前撰写《东北义勇军》、《抗战七年的经验教训》、《反内战宣言》等著作,影响颇大,蜚声中外。

赵侗之母赵洪文国(1881—1950),抗日英雄,人称“赵老太”,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无党无派。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十三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三十余人。

100号楼北侧。
解放前夕,赵洪文国组织反共武装对抗解放军,一九五O年二月赵洪文国被解放军逮捕,拒不投降,时已七十岁高龄。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其死刑,于1950年“三反五反运动”被执行枪决。上述人物介绍摘自百度百科。

1937年9月8日,赵侗率国民抗日军在教堂这里发动的黑山扈之战,是国民抗日军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使日军连续受挫,死伤累累,侵略气焰遭受沉重打击。战斗中,排长苏家顺(原29军副连长)用轻机枪击落敌机一架,坠毁在清河的农田里,为抗日战争中击落的第一架日寇飞机。

期间,1937年8月30日凌晨5点,国民抗日军100多人进入山下的圣若瑟楼,击伤院长,继而进入山上圣母院。有人向传教士们训话,讲抗日的道理,应该向爱国者提供武器和金钱抗日,并搜查和寻找武器及财物。中午12点日军抵达山下,国民抗日军携十位神职人员为人质西撤山里,向马尾沟教会提出赎金100万美元,后来降至5万。威廉神父最后使他们相信教会确实没有什么钱,于10月16日释放了最后3名人质。
为了今后的安全,学生撤回城里马尾沟,上义师范学校结束了在黑山扈的11年办学经历,留下三个中国人和威廉神父看守这片教产,持续到抗战胜利。

解放后,法国传教士回国。这里的教区建筑收归国家,先由一个治疗肺结核病的医院黑山扈疗养院使用,后疗养院迁至八大处改为工人疗养院,这里变成解放军309医院。


在山腰上远望100号楼。
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6日、12日。介绍文字汇编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