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2014-12-01 08:00:00)
标签:

马尾沟教堂

北京教堂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

利玛窦

分类: 教堂往事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暨北京行政学院)院内,保存有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的部分建筑遗存。包括: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山字楼、利马窦等著名传教士的小墓园、保存六十余名传教士墓碑的大墓园、建于清代的墓园大门等。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东北角。口字楼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曾作为栅栏文声修道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东北角。
       马尾沟教堂又名石门教堂、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马尾沟教堂的所在地曾经是欧洲传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后在在此兴建教堂,此后还曾经在这里设立了专门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神学院——栅栏文声修道院。现在中国大陆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龙徽也是诞生在马尾沟教堂的地下酒窖。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东楼近北侧,二、三层原有阳台,被拆了。
       马尾沟教堂所在地在明朝中后期曾经是一位杨姓太监的别墅,民间俗称栅栏别墅。万历年间,杨姓太监因事入狱,他为了保存这所别墅不被官府没收,遂将别墅改建为专门供奉地藏王菩萨的仁恩寺。当时为了建设仁恩寺,杨姓太监共花费了四万只金条,但这仍然没能阻止官府没收这块土地。没收后的栅栏别墅被称作栅栏官地。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东楼东面。
       万历三十八年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逝世,明神宗皇帝特别降旨将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从此栅栏官地改名栅栏墓地。自从利玛窦之后,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在华传教士均葬于栅栏墓地,前前后后共有数百位传教士安葬于此。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东南角。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掀起了排斥洋教的浪潮。在这次运动中,栅栏墓地被毁,传教士的墓穴被掘开,墓碑被破坏。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约定,清政府斥资万两白银于1903年在栅栏墓地修建致命圣教堂,并将在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镶嵌在教堂墙体中,致命圣教堂即马尾沟教堂。因教堂前有石牌坊因而又被称作石门教堂。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东南角。
       此后,马尾沟教堂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建筑外,还兴建了口字楼、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口字楼和山字楼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东南角。
       1909年,中国遣使会总会长刘克明神甫修建了一个方形楼房构成的四合院,被后人称为口字楼。1909年7月2日栅栏文声修道院在口字楼建立,修士们在这里学习哲学与神学。从1920年到1937年,栅栏文声修道院共接收了380名修士,并向华北教区输送了164位神父。北京教区前主教傅铁山就是从这里毕业的。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南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均被日军占领,教士被遣散,文声学院的学生流落社会,马尾沟教堂开始衰落。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南,钟楼。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西南角。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西南角。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西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之西北角。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北楼之北面,口字楼出入口。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北楼,口字楼出入口。挂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成人教育学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内,北楼教室走廊。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北楼,原配的扶梯。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北楼之南,出入口。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北楼之南,靠近出入口。文物保护石碑。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北楼之南。
      2003年,文物部门对口字楼进行了加固和修缮。迁出了住户,拆除了外挂式空调。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东楼和南楼。
       1995年,冯小刚导演,陈道明和徐帆主演的反映都市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中很多场景在此地拍摄。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东楼和南楼。

      《一地鸡毛》根据刘震云的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这两部小说在发表时就在文坛引起轰动,被称为新《一地鸡毛》根据刘震云的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这两部小说在发表时就在文坛引起轰动,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中《单位》获得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奖。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南楼入口前的门墩。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西楼和北楼之角。
     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描写了主人公小林(陈道明扮演),一个住在口字楼机关宿舍里的小公务员,在单位在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徐帆扮演)、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从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口”内,西楼和北楼。
       院子里还能见到昔日这里作为机关宿舍时,院子里建的游乐健身设施痕迹。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口字楼内,南楼和东楼缺口。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昔日的马尾沟教堂的地界现在是党校餐厅。为和旁边的口字楼和山字楼景观和谐,餐厅外观装修成中式灰砖装饰。
      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国教士离开中国,整个教堂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教会将山字楼和口字楼以十万元出售给中共北京市委,两座楼被用作北京市委党校的食堂和职工宿舍。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整个栅栏墓地无可奈何地“无偿赠与”北京市委。1973年教堂建筑被拆除建了食堂,从此马尾沟教堂作为一处宗教建筑,彻底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WenGe期间,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遭到破坏,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教堂墙壁上镶嵌的教士墓碑被砸毁散落各处,市委党校院内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1978年,应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北京市重新修缮了利玛窦等人的墓地,将他们的墓碑挖掘出土,重新树立,其中文物工作者还特别将利玛窦碑阳文字磨平照原样重新镌刻,并依样砌上青砖边框和白色玫瑰花边;1984年,北京市委党校又重新收集了散落院内各处的传教士墓碑,集中竖立于利马窦等人小墓园的东侧,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栅栏墓地;1994年,又重新修建了墓园南门,人称小石门。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原教堂前石牌坊现在是墓园南门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北楼之北。山字楼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这里将“山”底的楼称北楼,连接北楼的三座“山”依次为西楼、中楼、东楼。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北楼之北。
       1910年法国天主教圣母会建成一座平面呈“山”字形的三层大楼,被称为山字楼,作为圣母会总院。楼内设有省修会驻地,青年学生团体,见习修士班和供其他弟兄来度假的房间,中翼还建有一座女殉道者纪念堂。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之南,西楼。
       圣母会建有教区学校,原名中法上义学校。1918年改制为师范学校,191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名称为“京师私立上义师范学校”。这是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的第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后来又增设了附属小学(上义小学)。1927年圣母会在京西黑山扈建造了一座新楼,命名为圣若瑟楼(见本博下一篇博文)。见习班和师范后五年的课程都搬到新楼去上课。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之南,中楼和东楼。
       1951年上义小学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更名为马尾沟小学。1954年山字楼和口字楼被北京市政府购买。马尾沟小学迁至车公庄大街以北,现名进步巷小学。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之南,中楼。
       现在山字楼格局依旧,只是屋顶的十字架与哥特式钟楼已被拆除。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中楼上嵌五角星图案,再上面刻有“1910”。“1910”标示这座百年大楼的建筑年代,五角星图案标志这座大楼从神校变为党校的变迁。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二楼尖拱窗和三楼圆窗被水泥封闭。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北楼和东楼内角。山字楼目前还是作为机关宿舍使用。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东北口内,原配的水泥亭柱墩。也许这里以前有个亭子。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内,宽大的楼梯。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内,扶梯还是原物。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内,筒子楼宿舍。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之南,东面“山”。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东楼之西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山字楼,东楼之东面。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北京行政学院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

马尾沟教堂遗存——北京市委党校内的教堂遗迹
    摄于2013年12月26日、28日。介绍文字多汇编字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