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2013-10-20 08:00:00)
标签:

旅游

漕运

张家湾

通运桥

通州

分类: 运河上河图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北京地铁八通线土桥站。出土桥站沿九棵树路东行数百米,张采路口。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漕运古镇张家湾”石碑,石碑面北。
此地原有土桥村,村里有座土桥。

    据百度百科记载,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是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当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南方漕米和北方贡物多在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张家湾下船,然后再陆路运至大都(北京)和通州。为了便于车马通行,就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临近广利闸,初名“广利桥”。该桥的桥面为灰土填垫夯实,因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明朝万历年间,改建成平面石桥,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重建。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仍被称为土桥。特别是土桥镇水兽,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被列为区级保护文物。

     土桥村已不存在,本世纪初开始的城市化,使原来的土桥村早已变为城市住宅区。至于土桥村里的土桥,听当地人说,解放后就被扒掉了。看来,百度百科记载有误,土桥村和土桥都已融入地名。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沿张采路南行约3公里,经过北京最大的小产权房住宅区太玉园,进入路东土路,辗转东南方。就看到了这座傲立荒野的古张家湾城南门楼。

    此时脚下这片荒野,就是古张家湾城所在地。眼前的城门楼是古张家湾城的南门楼。南门外,就是跨越萧太后河的通运桥,河南岸是张家湾村。
    明、清时期,以通运桥为界,桥北端是张家湾城,桥南端是张家湾村。当年喧嚣繁华的张家湾城区现在是一片荒野。这座城千年古城,随着古运河的衰落,消失的干干净净。古张家湾城已不存,张家湾村今犹在。桥南边即古张家湾城外,还连接着张家湾村的一条老街。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南门楼北偏西不远处,土路边的土堆前,伫立一石碑,上刻“花枝巷”。
    明清时期,这里是张家湾城的南门口内十里街西侧的花枝巷,巷子中部南侧曾有曹雪芹家当铺,由曹雪芹的父亲经营。据记载,今当铺门市台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侧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设在巷口西侧,据记载,一口曹家井尚在。
    据记载,十里街东侧,曾有曹雪芹家所开盐店,尚有几间旧房遗存;镇之十字街西南侧有小关帝庙一座,俗称芦庙。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芦故名,《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葫芦庙之生活源泉即此;镇西口南侧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礼拜殿勾连搭四券,圆形嵌山窗六处,其窗棂木制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义、礼、智、信、孝”六字,为世界独有,年久失修朽烂,今重修时未复。
   土堆是看见了,到处都是,哪个是曹雪芹家当铺门市台基?何处是曹家井?更无曹雪芹家盐店之旧房。
   还有记载,张家湾村东有元郭守敬所开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带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两座独券石桥,一名东门桥,在原城东门外,一称虹桥,在原城东便门外;村西南有大片苇塘,是大运河北端码头——客船码头遗迹。  
   上述记载,皆成旧史?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南门楼西侧石碑,碑上的字模糊不清。汉白玉雕,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据记载,此石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石狮瞰。碑后红墙是个建材公司的院墙,那地界原来应当是明朝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寺”的那座河神庙。注意,碑后红院墙的东南角,露出古庙残存的墙基。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古张家湾城南门楼。张家湾,因元代漕远万户张督瑄海远漕粮至此,复陆路转运至通州或大都(今北京),故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前天刚下过大雨,城门楼门洞积水。
    通州自古繁华,至今还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而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说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当年的张家湾城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漕运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明代人曹代萧有诗云: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运桥西北端   
    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为3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1块;两侧券洞宽7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
    桥东原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寺”的河神庙1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2通,等高同制,汉白玉雕。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桥西石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桥东石碑内纵刻篆书三行“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碑身纵刻小楷铭文。两碑记述捐资改建石桥与建庙镇桥之事。上述景物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还有桥西石碑。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出资重修通运桥。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城楼南面拱顶上刻着“南门”
   张家湾,从京东的通州往东再往南。通州古时是北京的门户,在没有汽车也没有铁路的年代,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客货运输命脉。在元朝时商船是能直接进到北京城里什刹海。后来,能通航的河段越来越短了,最后航运的终点就改在了距京城几十里地的通州,通州城外的张家湾、里二泗、河西务等镇子都是因航运而繁荣起来的运河码头。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面向城墙倒卧。
    元朝末年,元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也因久失疏理而淤塞,南来北往的商客漕粮,只能又退回张家湾,以它作为大运河转运终点。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率军沿大运河北上,在张家湾、通州一带大败元军,进而攻占了元大都。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倒地的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反拍,再正过来看。
    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明皇帝朱棣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恢复了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张家湾又呈现出千帆汇聚、百货云集的繁华景象,为大明帝国的兴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明王朝在通州、张家湾两处建造了许多巨型仓库,将运到的漕粮多一半存在里面,这更大大提高了张家湾的战略地位。朱棣几次北征塞外,这里就是远征军最重要的的后勤补给基地。
    通运桥完工40年后,大清帝国登上历史舞台。张家湾与大运河一道,又为定都北京城的新主人,送去无尽的财富和荣耀,同时也继续着自己的繁荣。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通运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大运河北端水路要津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因横跨辽萧太后运粮河上,俗称“萧太后桥”。石桥南北向,三孔联拱式,中券较高,内嵌碑记1块。石桥栏板内外浮雕莲叶形宝瓶图案,别致罕见。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镇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面设门。现古城尚存南面城墙遗迹。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和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实物。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运桥及古张家湾城是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经辽、金、元三代,成为京东重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了护卫漕运、拱卫京城,修筑张家湾镇城池。城依河而建,南临萧太后河。墙体为夯土外城砖,城墙周长约3015米。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斑驳陆离的古城墙。城砖印刻有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的字样。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之。
    张家湾城建城用的是嘉靖皇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北京外城的剩余砖瓦木料,应当也包括建紫禁城剩下的砖。落成后的张家湾周长约3公里,四面辟有城门,门洞上均建有飞檐画栋的楼阁,城墙高约6米,厚约3米多,全部用大城砖包砌,东南城墙因紧靠河流,又建有水关三座,关闭闸门时可封锁河道。城中建巨型粮仓多处,军营若干,各类政府机构一应俱全,官府门前立石碑一通,上刻礼部尚书徐阶撰写的张家湾城记碑文。去往通州、北京城的大道,跨过萧太后运粮河后由南城门入,北城门出,穿城而过,这种布局显然是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往来车辆行人。城内驻扎守军500人,成为集军、民两用于一体的关口要塞。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数百年的车流滚滚,马踏人行,桥面石板历经磨砺,虽已不再平坦,坚固依然。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中国成立时,通州城和北京城一样,都保存着完整的城墙。以现在的标准和眼光看,当时的中华大地,包括通州城和北京城在内的处处古城,都足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惜啊,一代领导集体,执政后,不听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苦谏,开创了拆古城的破旧时代,然而,破旧并没有带来立新。后任集体,更重眼前经济效果,事到如今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自诩胜于一代天骄的毛泽东,在城市建设思想上,不如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启用汉人郭守敬当“水利部长”,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启用汉人刘秉忠当“城建部长”,规划了北京城市布局。两位先人数百年前留下文化遗产,今人尚在受用。
      2006年5月,国务院把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终于明白应当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值得肯定。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除了村里人遛弯,放羊,很少有他人经过此桥。坚固依旧的古桥,桥面荒草萋萋。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张家湾镇城墙遗迹,这一段应当属于修复的。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1992年通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予以维修,并按明城原样修复西端20米。修复段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艾青石制。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城楼东侧有登城台阶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城楼上西望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城楼上还有亭柱基座,看来曾经计划在城楼上复建个亭台楼阁。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在城楼上观赏通运桥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的南端是张家湾村,桥下是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是北京市区东南郊的一条河流,汇入通惠排水干渠,位于北京市东南郊,是北京市最早开凿的人工河。因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迁,尽管“萧太后河”的名字尚存,但其上游早已变故,运河本身也早已不通漕运。

     新中国成立之后,萧太后河成了城市排洪河道。流动的河成了一沟死水,浮动绿藻。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东几百米外,萧太后河上一座水闸。
    萧太后运浪河开凿之后,漕粮通畅,对南京城(辽代对北京的称呼)在政治、军事上的稳定,经济上的繁荣,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种形式,也使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站在桥的西北方欣赏古桥。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西侧栏板和石狮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这座石狮较新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这座石狮已少了条腿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西南角,排水槽,镇水兽。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中券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西南角,排水槽。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红楼梦》中有对十里街、花枝巷的描述。1992年在张家湾出土曹雪芹墓葬刻石。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东南角,镇水兽,排水槽。
    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的开凿而逐渐发展为水陆要津,“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州政府为保存这一古迹,修复了原城墙南门以东一段,使人依稀还能看出它当年的风采。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东侧栏板和石狮,多处栏板是新修的。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石狮神态各异,可惜是今人仿古修复。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张家湾的辉煌,已随流水东去,逐渐被人遗忘,只有这些残存的古迹,依然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守在古镇旁,成为那段历史无言的见证人。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留下的、完整的石狮都是新修的。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在明清晚期,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冯梦龙和凌蒙初,二人著作合称《三言两拍》,在此著作中,有多篇内容都对通州张家湾做了描写,有的则完全是以张家湾为背景。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望柱上很多石狮已遭人为毁坏,柱间栏板上镶置的浮雕宝瓶依然精美。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新旧栏板混搭。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断裂的栏板修复时铁锔固定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历史上的张家湾战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为保卫北京,在通州(今通县)张家湾、八里桥地区与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1860年(清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进占天津后,加紧进攻北京的准备。9月10日,联军先头部队近4000人向通州方向推进。时部署于通州地区的清军有3万余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马步队1.7万人,驻张家湾(通州东南)至八里桥(通州西)一线,阻击来犯之联军;礼部尚书瑞麟率京营8000人,副都统伊勒东阿所统马队4000人守八里桥,为僧格林沁军后援;署直隶提督成保率4000人守通州;光禄寺卿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京郊定福庄,随时准备增援。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重修的带石狮的望柱和柱间镶置浮雕宝瓶的栏板。
    清廷派亲王载垣赴通州,同英、法代表谈判。因英法两国索需苛重,会谈破裂。清军将英使巴夏礼一行26人、法使13人扣押解往北京。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东北侧镇水兽,桥栏板四端的镇水兽都是修复的。
     英法联军即进攻京郊军事要隘张家湾。1860年9月18日,联军先头部队推进到张家湾附近,向清军阵地发起攻击。清军步队千人即行抗击。正当僧格林沁调派马队抄袭敌军时,突遭联军火箭袭击,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马步兵自相践踏,向八里桥溃退。联军攻占张家湾,将该镇洗劫一空,并乘胜占领通州城。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桥东北外侧观桥。
    1860年9月21日上午,联军五六千人自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分东、西、南三路向八里桥发起进攻。僧格林沁针对联军的进攻部署,令胜保部迎战南路,瑞麟部抵御东路,僧格林沁部抗击西路之敌,并令马队实施正面反冲击。马队出击后,遭据壕而守之联军炮火轰击和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伤亡甚众,被迫退却。随后,胜保部与冲到八里桥的南路之敌肉搏拼杀,后因胜保受伤,遂向北京退却。僧格林沁督率本部马队穿插冲杀于敌南路与西路之间,指挥步队顶住西路之敌的攻击,双方伤亡甚众;旋因联军西路一部抄袭僧格林沁军后路,僧格林沁遂撤队而逃,瑞麟部亦退往北京。中午,联军占领八里桥及附近村庄。清军在张家湾、八里桥溃败,北京危急,咸丰帝于22日逃往承德。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英法联军由安定门进入北京城;10月8日被囚禁的英、法使节被释放,但因遭受严重虐待,被关押的39名使节中死亡20人。英法联军统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为了惩罚当时的中国皇帝虐待使节和不守信用,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联军直趋圆明园,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军队首领下令烧毁圆明园。英军参与了抢劫和火烧圆明园,法军参与了抢劫圆明园。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一段情节详细描绘了悲壮的通州张家湾和八里桥之战。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通州区张家湾村小学,在这片荒野的北边,面向南方。此处元代建有广福寺,寺中原有铁佛数尊,明初被明将徐达所率讨元军拉倒弃于寺前塘中,后塘淤为平地,铁佛尚埋原处(今小学操场)。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荒野中面向北方,远处住宅区就是太玉园,身后是古张家湾城南门,脚下是古张家湾城区。不知未来这片古城区如何处置,是继续让太玉园南扩到古张家湾城南门楼前,还是重建古张家湾城?或者另做安排?
    通运桥被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本集照片摄于2013年9月15日。介绍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