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沧凉的漕运古镇遗址


标签:
旅游漕运张家湾通运桥通州 |
分类: 运河上河图 |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 
北京地铁八通线土桥站。出土桥站沿九棵树路东行数百米,张采路口。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漕运古镇张家湾”石碑,石碑面北。 此地原有土桥村,村里有座土桥。
据百度百科记载,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是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当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南方漕米和北方贡物多在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张家湾下船,然后再陆路运至大都(北京)和通州。为了便于车马通行,就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临近广利闸,初名“广利桥”。该桥的桥面为灰土填垫夯实,因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明朝万历年间,改建成平面石桥,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重建。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仍被称为土桥。特别是土桥镇水兽,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被列为区级保护文物。

沿张采路南行约3公里,经过北京最大的小产权房住宅区太玉园,进入路东土路,辗转东南方。就看到了这座傲立荒野的古张家湾城南门楼。

南门楼西侧石碑,碑上的字模糊不清。汉白玉雕,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据记载,此石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面向城墙倒卧。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






城楼东侧有登城台阶

城楼上西望

城楼上还有亭柱基座,看来曾经计划在城楼上复建个亭台楼阁。

在城楼上观赏通运桥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桥东几百米外,萧太后河上一座水闸。

站在桥的西北方欣赏古桥。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


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

这座石狮较新

这座石狮已少了条腿

桥西南角,排水槽,镇水兽。

中券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
桥西南角,排水槽。



桥东南角,镇水兽,排水槽。

桥东侧栏板和石狮,多处栏板是新修的。

石狮神态各异,可惜是今人仿古修复。


留下的、完整的石狮都是新修的。


望柱上很多石狮已遭人为毁坏,柱间栏板上镶置的浮雕宝瓶依然精美。


新旧栏板混搭。

断裂的栏板修复时用铁锔固定。

历史上的张家湾战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为保卫北京,在通州(今通县)张家湾、八里桥地区与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重修的带石狮的望柱和柱间镶置浮雕宝瓶的栏板。

桥东北侧镇水兽,桥栏板四端的镇水兽都是修复的。

桥东北外侧观桥。




前一篇:北京通州北运河风光
后一篇:北京通州八里桥——凭吊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