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通惠河畔高碑店村外,东面伫立“高碑店”石碑的小花园里,远眺漕运码头遗址。

滕隆阁,座落高碑店村东口的小桥西北,四层高的颇有气势的仿古楼阁。
滕隆阁不远处是通惠河高碑店湖段,湖边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平津闸”三个大字,这一片就是通惠河上曾经的漕运码头遗址。

漕运码头遗址上竖立着一尊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巨大雕像。郭守敬,元代忽必烈皇帝帐下的“水利部长”。当年就是他主持开挖疏浚了他身后那条现如今已经流淌了七百多年的河道,解决了南方大运河通往大都城的漕运。当时,北京地区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建成的河道自西而东落差达20米。从杭州南来的漕船,由北运河由东向西经此处驶往大都城时,满载漕粮的驳船根本无法逆水西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守敬又在河道上修建了11处控水设施共24座船闸,以提升航道水位,解决了运粮漕船负重逆行进入大都的难题。正是因为这项水运工程,从南方北上的漕船才可直接通达元大都的中心——积水潭,既方便了运河漕运,又繁荣了运河周围的国计民生。元世祖忽必烈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船闸北岸现在是座湖心岛。遥想古时船闸启用时期,这个湖心岛应当有堤坝与通惠河北岸相连。

岛周边用条石围砌,两端砌成三角状,如桥墩下的分水,远看整体又好似一艘漕运的大船,不知就是古代遗存,还是近代修复所致。
走向河边,来到古码头、古船闸所在的位置。
在岛上有一座复建的将军庙。

码头和船闸两边的闸墙均用大块条石层层垒砌而成。闸墙的墙体上对称的凿有两道石槽,是嵌入闸板用的。在船闸北侧的闸墙上还存有一方绞关石支在岸边,石头顶端有粗圆孔,是为了穿过圆木、绳索等来启闭船闸的。
闸墙的墙体上对称的凿有两道石槽,用来嵌入闸板。

船闸北侧,嵌入闸板用的北石槽。

船闸南侧(照片下方),嵌入闸板用的南石槽。

明朝迁都北京后,因为改建北京城,部分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再通航,遂改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起点。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六年(1527年),在东便门到北运河段21公里的通惠河上改建成五座船闸,分别称作头闸大通闸、二闸庆丰闸、三闸平津上闸(高碑店闸)、四闸为平津下闸(花园闸)、五闸为普济闸。

这座残破不全的平津闸上闸,是目前大运河通惠河段上保存下来的,尚有遗迹可寻的元代漕运古船闸遗址,其它的古船闸大多踪迹全无。
在船闸两侧应当原本各有1对绞关石,分立闸槽两旁。现在仅存一块绞关石,傲立古船闸一侧,孤独地坚守古老的运河数百年。这块遗存的绞关石像一支饱经创伤的臂膀,虽然已没有了举起船闸的力量,但它残破的石面显示着历史的沧桑,粗壮的石臂彰显着平津闸曾经的恢弘壮观。


这座连接船闸南北两侧,仅7,8米长的木桥,当然是今人修建的。站在当年闸板起落地,遥想当年千帆通涌,排队过平津闸。当年水路的繁忙不及今日陆路的拥堵吧。

岛上这座将军庙,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里面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关羽,他的两侧还有关平和周仓两员大将。这座将军庙,初建于清代,现在的庙是近年在原址上复建的。

汉,董永,卖身葬父。
在漕运码头遗址上,由高碑店村新建了一座“孝悌园”,园内有“亲尝汤药”、“孝感劝夫”、“为母埋儿”、“鹿乳奉亲”等24座代表24孝的石雕。

后汉,江革,行佣供母。

在孝悌园的西侧还有一座新建的庙宇,叫“龙王庙”,规模比将军庙大不少,由山门、正殿、配殿组成,正殿为龙王殿,里面供奉有龙王,还有雷公电母和风神、雨神。龙王庙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只剩下院子里的那块嘉靖年间的古碑。现在的龙王庙是原址上复建的,庙里的建筑都是用的纯木构造,不像很多新建、复建的殿宇,是水泥柱子上刷红漆。
在这座小小的古漕运码头上,同时存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遗址,一闸二庙。

若干年后再来高碑店漕运码头,也许可以参观运河博物馆。
本集照片摄于2013年9月10日。介绍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