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地铁八通线高碑店站,地铁站北边就是兴隆公园南门。兴隆公园1995年12月建成,总占地面积780亩,园内建有八座小山、45亩人工湖。小湖流水曲境丛幽,湖面上的白玉石桥成为一座中心景观,湖面西侧为水榭,南侧山峰上建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北湖边为揽月亭。

兴隆公园内现有各种乔灌木8.1万余株,建设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2002年3月被北京市园林局批准为北京市一级公园。

北京地铁八通线―高碑店站,轻轨站西北边就是高碑店村,属朝阳区所辖。
在村东口紧邻水域的小花园里,向西观赏通惠河。沿河向西就是四惠、国贸
...,历史上通惠河向西可直达什刹海。在此处观赏通惠河和在通州观赏北运河,都有“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感觉。向西过了通惠河高碑店段,大河变窄成河道,感觉还是条河。过了国贸段,河道变成河沟,逐渐消失。
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高碑店村外,通惠河中小岛。繁茂的古树,架设高压电线的电杆。
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高碑店村西,沿通惠河南岸西行。岸边正在大兴土木,建造中式楼堂馆所。
元代,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地铁八通线高架通惠河南岸。见地铁列车飞驶而过。
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的一段(称为白浮堰)废弃了。现在的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县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

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御河(玉河)。1956年,城内的部分全部改为暗沟。水质明显变差,在20世纪后半叶,河水如墨汁。后来在在御河下水道的南河沿大街南口建截流井,把污水及菖蒲河的水排放到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通惠河水质逐年改善。

在元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什刹海的水系修建大都,并以什刹海的东岸为大都城的中轴线建城。为了解决大都城的水源问题,由郭守敬修建了从京北昌平县白浮泉到大都的引水工程。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西直门)的水关到积水潭(又叫海子,以后明代叫什刹海)。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全长约82公里。

通惠河南岸,四惠大厦。
白浮泉的引水和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从1292年动工。在玉河段,不但有民工挖河,朝廷的官员们也都要参加劳动。看来领导参加群众劳动的光荣传统自古有之,非自今日执政当局开始。工程在第二年秋全部竣工。当时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现在人们一般称大运河的北运河一段为潞河,从东便门至通州的一段为通惠河。但在元代前,现在的通惠河叫潞河,到金代时叫金闸河,因金代时也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

在元代,通惠河疏通后,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漕运的粮食和各种货物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到明初,因为战乱,还有大将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从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当时又叫大通河。明永乐年间修建的紫禁城、社稷坛、太庙、天坛等皇家古建,所用的大木、神木等,因只能运到崇文门外,故在崇文门外建立了“神木厂”(今花市大街处)。以后通惠河又遭淤塞,虽有几次疏通,但因各种原因,疏通失败。到嘉靖七年,因大量皇家坛庙古建等的需要,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又一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是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加以疏通,并取得成功。

河的北岸是天洋运河壹号。

天洋运河壹号东至长安街东端四惠桥一线,距国贸CBD核心区2公里,南临通惠河及高碑店文化产业园区,北至京通快速路。

天洋运河壹号由16栋独栋办公楼宇组成,每栋会馆自成院落,沿河沿街一字形排列,与自然水系生态环境融为一体,错落有致。

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木料大多是产自南方的云、贵、川、鄂等省,是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

通惠河。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秋高气爽

天洋运河壹号楼宇

遥想当年“舻舳蔽水”胜景。

通惠河畔。改道沿通惠河北岸西行。

通惠河南岸风光。
通惠河北岸,靠近四惠,晋商博物馆。

通惠河南岸风光。

四惠交通枢纽,四惠地铁站在其中。从地铁八通线终点土桥站到地铁1号线建国门站,地铁线与通惠河几乎并行。从四惠沿通惠河继续向西,就是地铁大望路站、地铁国贸站。
从四惠西行到大望路后,继续沿通惠河南岸西行到国贸,可以陆续看到近年建造的欧式的通惠小镇、庆丰古船闸遗址所在的庆丰公园。继续向西,通惠河漕运历史遗迹还有玉河遗址、南锣鼓巷、什刹海以及东四十条附近的南新仓等皇家粮仓遗址。
就漕运历史遗迹和风光,本博主2013年9月5日发布《通惠小镇——北京国贸旁的瑞士风格小镇》,2013年9月9日发布《庆丰公园——北京国贸旁的通惠河庆丰闸遗址》,2013年7月16日发布《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2013年7月18日发布《北京南锣鼓巷》。本博主后续继续发布关于漕运历史博文,介绍通惠河历史遗迹和皇家粮仓。
本集照片摄于2013年9月10日。介绍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