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支点要选好

标签:
感悟投资创业财经 |
http://s15/mw690/c0fc0a96gdd1e38110e1e&690
最近接触了两个移动互联网的项目,都是针对婴幼儿市场。
我们公司内部分析项目时,发现这两个项目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是创始人都是互联网出身,团队在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市场推广上都很有一手。团队所做出的产品比同类产品要出色不少,但总体市场效果都一般。
这两个项目的团队都比较优秀,那么结果肯定是没选对“事”。回过头来分析项目本身,我们发现分析项目的商业模式时仅抓“刚需”是不够的。
第一个项目是做了一个给婴幼儿拍照的App。可以说给小孩拍照是刚需,身为父母的都喜欢给子女拍照,并分享给好友
另一个项目做了一个互动社区App。大家关于小孩的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提问,这个app想抓住父母经常要问子女成长中的各类问题这个刚需。同上一个项目一样,用户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依然很多。关于婴幼儿的问题,大部分人都通过朋友、小区邻居、以及医生等到解答。还有就是到网络上百度一下,再不然也会选择像杭州的“19楼”这样的活跃论坛。那么这个App就要提升用户的效率和体验,这个平台打出的优势就是及时应答。我试了一下,应答是很快,但结果却不解决问题。我浏览了一下以前的各个问题,发现大部分问题结果与网上搜索差不多,答案参差不齐。
中国现在差不多6亿网民,4亿多手机网民。有这么庞大的基数,什么样的需求都会有,什么样的产品都会有人去用。上面这两个产品,一方面产品本身做得确实很棒,另一方面创业团队运营能力很强,所以也积累了一部分用户(个人认为这样的用户数非常体现水平了)。但我本人对这两个项目不看好,至少对目前的形式不看好。这样的产品达到百万用户级别的可能性非常低,或者说达到这个级别付出的成本会远高于他将带来的收益。这样的项目虽然做得很专注,客户群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但作为没有现金流的纯移动互联网项目,一个最终只会用户数来议价的项目,没有百万用户级别是没有太多商业价值的。
很多项目在设定商业模式时,应该多考虑自己的产品是否足够让用户买单!不要拿免费说事,用户的尝试机会和使用时间就是他们的成本。多问几遍,他们没有这样的产品会怎么样?用了我们的产品,他们得到的够多吗?
在B座12楼的后台有许多朋友同我们交流项目,也有朋友问我们什么样的项目是好项目。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只会关注某些行业趋势,至于什么模式会最终成功,谁也没办法预先设计,商业模式是长出来的,而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我们所能做的的,就是发现这个行业里牛逼的人所做的靠谱的事!”
选择创业项目就是选择你的支点
结合我们这么多年来,看到无数项目的起起伏伏、加上对行业的一些研究,我们想给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一点建议。
看看现在的学校,不管是“985的”还“211”的,那个专业的人最多?现在什么行业发展最快、什么行业创业故事最多?答案是,目前互联网行业聚集了最多的聪明人。互联网从业者在出来创业时,都想做平台,希望做出腾讯、百度、阿里,要不做出UC、陌陌、唱吧也行。一方面这些创业者都是互联网出身,最熟悉这类公司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这类创业都想着“四两拨千斤”,十来个人做个产品或平台就可以可能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两个项目,就是典型的这类创业。
“四两拨千斤”的项目是否可行?互联网初期的项目确实都这种类型的,这是行业发展的过程。但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成功率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纯流量的互联网项目已经逐渐成熟,如门户、搜索、电商、社交等,都已经进入了寡头时代。寻找这样的项目越来越难,当然永远有创新,这不是重点。难点这样的项目是“阿里百度腾讯”最想做、也最有资源去做的项目,看看米聊、个信的现状就知道了。其次,现在互联网创业的人如此多,同一个创意copy无数以至形成泡沫,千团大战才过去不久,就又来了打车App之争。所以“四两拨千斤”的故事还会存在,只是你成为主角的机会越来越小。
现在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以后互联网技术会逐渐应用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每个领域。我们建议互联网创业者,带着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方式进入到传统行业中,去革新这些行业。相比而言,互联网行业的平均从业人员知识水平要高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创业者如果能甘于“大材小用”,接到传统行业的地气,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们,应该多想想生活中那些让你不爽的产品或服务,然后用你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去改变它们。我相信,这会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创新趋势。
======================
微信公众号名称:B座1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