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四十)

(2022-08-12 17:38:50)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四十

 

课堂训练

有人说,仰视会自卑,俯视会自得,平视才是最好的姿态。也有人认为不尽然。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材料第一句话列举了“有人”对三种视角的认识。第二句说“有人认为不尽然”。那么这个“不尽然”的对象是什么?是指“仰视”、“俯视”、“平视”三者之一“不见然”?还是说三者都不尽然?

显然,后面的“有人”是和前面的“有人”是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有人”认为:仰视未必会自卑,俯视未必会自得,平视未必是最好的姿态。

也就是说写作者确立立意时,不管选择前面“有人”的看法,还是选择后面的“有人”的看法,都必须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立意,进行思辨论述。只选择其中两个或一个,把余下的抛弃掉,是不准确的。

可以有所侧重。即便如此,还是得阐明三者的关系。

俯仰皆有时,平视终可期

有人认为,看待人或事物的时候,仰视会让自己自卑,俯视会让自己自得,平视才是最好的姿态。

这话并不全对。仰视、俯视,平视,运用哪种视觉角度,要看具体环境和具体对象。恰当的就是最好的。

——引:引出材料主题词,引出文章的观点。

注意点:尽量简洁明快。

仰视,是指仰面向上看。常用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仰和向往之情。《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自然的伟力,圣人的伟大,一棵岩缝间的小树,一个平凡人物的崇高形象,都值得我们去仰视。通过仰视,我们才能自省渺小平庸,才能尊重自然生命,才能将圣人伟人、一切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榜样。

俯视,和“仰视”相反,需要从高处向下看。俯视者才华、学识、能力等方面必须处于高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就是一种才气冲天、凌云壮志的俯视姿态。不过,除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战略心态,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并非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姿态。

而平视,是两眼平直向前看。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不管对方多么强大,但在人格上绝不卑躬屈膝、妄自菲薄,也不管对方多么弱小,但在心理上绝不睥睨对方、妄自尊大。

——分:即将几个主题词分别阐述其内涵、成因、客观性、合理性、局限性等等。

注意点:每一个概念的解读不必平均用力。如果立意需要在几个主题词之间有所侧重,不妨在对应主题词上多些笔墨,阐述得充分一些。这一部分虽然不要求特别详细,但需要为下文的综合议论蓄势铺垫。

仰视、俯视和平视三者,按照心理优势排列的话,正确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仰视、平视、俯视。从渺小卑微、到相互平等,到高高在上。正好是一个人或事物从弱小到强大的顺序。因为某些方面逐步强大,才使自己的对应位置逐步升高,也才有逐步强大的心理优越感。所以说要想让对方平视自己,你得逐步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对方身处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对于俯视,并不为高尚的人们所青睐。越有成就、品德越高尚的人,反而显得越谦和越有修养,让人们仰视他们,从

来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总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低得可以和每一个人或物平视。

——合:这是将几个主题词结合起来论述的文字。关键在于阐明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注意点:这一部分的论述重在说理:阐明关系方之间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对立关系、依存关系等等。可以适当通过名人名言和相关事例进行论证。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自然、对那些值得敬仰的人或物持一种仰视姿态。但我们不能永远被别人俯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为了争取一个让别人平视自己的权利。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然。鸦片战争后的清代史,就是一个仰人鼻息的屈辱史。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抵御列强,并排除万难,奋发图强,哪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被西方国家正眼平视的权利?但无论我国多么强大,我们绝不像某些西方

国家那样傲慢无礼地俯视别国,甚至霸权欺凌。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让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们平等友爱、美美与共。

——联、怎么办:联系人物事件、联系周边生活,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国际形势等等,再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和措施。

注意点:尽量结合当前形势,给人以时代感和正能量。

“联”和“怎么办”可以合并成部分,可以分成两部分。

仰视、俯视、平视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只有学会仰视高尚强大者,在战略心态上俯视困难挑战,才能获得平视和被平视的权利。

——结:回扣作文材料,强化全文观点,给出全文结论。

注意点:简洁有力,紧扣主题词。

 

课后作业:

根据材料,以“引、分、合、联、怎办、结”结构写一篇思辨性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下去却很远。有些路看起来很远,走下去却很近。

提示:

这则作文材料两句话,并没有在前面加上两个“有人说”,因为两句话所陈述的现象是两种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看法。不管读者怎么看,这两种事实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可以主观选择的。所以说立意时两句话的内涵都必须考虑。

思辨关系方应该是这三个:人的主观认识(看起来);“走路”的能力,路的远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