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三十八)
(2022-07-15 16:54:48)“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三十八)
二、合理怀疑,辩证分析
除了相信并证明材料的合理性,学生还需要有批判与怀疑的能力。所谓思辨性,至少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盲从、不轻信;二是对话意识,兼听则明。思辨性写作中的理性思辨不仅要求追求合理性,更要保持开放性。我们在对材料观点保持理性相信之余,还要学会用多元化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对自己的判断和论证进行合理怀疑。而怎么证明自己的怀疑的合理性,这就是孙绍振老师所说的第二步“选择与论题相反的素材”,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反面解析。
还是以上海市2021年秋考作文题为例,对于材料中的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们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时间沉淀真的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唯一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吗?我们可以盘活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素材,《阿Q正传》在1921年12月的《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一经连载,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了批判国民性的力作。由此可见,对于认识事物的价值来说,时间的沉淀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如果盲目相信材料中的观点,那就很有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之中。
三、深化论点,解决问题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分析论证,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作文的中心论点,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而是在理性相信和合理怀疑的辩证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的,这就是孙绍振老师说的“合”的过程,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合’就是将论点作层次性的深化”。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了立论之后,还需要明确一点: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在深化了论点之后,就要提出明确的主张和建议去解决问题。
在上海市2021年秋考作文题中,我们在正反推理之后,才可以确定中心论点和核心问题:既然时间的沉淀只是一个条件,又并不是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事物的价值又必须要得到人们的认识,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认识,可能就被埋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毕竟被埋没的价值太多了。那我们该怎样去认识事物的价值呢?
其中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时间的沉淀,而是人的能力和意愿。比如要有动态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所能接受的事物的价值都可能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读《红楼梦》,最爱黛玉的率真,而长大后再读《红楼梦》,才能够理解宝钗的为难。
所以,如何解决问题,也要把我们内心的储存盘活,从我们的人生阅历、我们读过的书中来找到方法,才能切实力行地解决问题。
四、省察明辨,成为自己
在正反合的过程完备之后,为了保证逻辑的周全与严密,我们还要反思自己的思考,即对自己的论述做一个自我省查:我的论述是否完整?是否还有要补充的内容呢?是否还有被我忽略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在完成了202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的“正反合”三个步骤的分析之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对于事物的价值,我们只要认识就完了吗?认识之后呢?如果自己的价值不能被现在的时代认可该怎么办?时间在人类认识事物价值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韩愈的《师说》盘活,韩愈认识到了师道的价值,并没有止步于认识,更身体力行通过写文章和培养人才去践行师道,韩愈因此被士大夫之族耻笑挖苦,但他依然相信师道的价值,也相信自己的价值。韩愈的一生,只有短短的56年,但是他克服时代弊病的勇气和能力,却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去认识价值、创造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写作,而是在辩证思考中获得成长。 “您的思想变成您的语言,变成您的行动,变成您的习惯,变成您的性格,变成您自己。”掌握了登山的路径,我们的学生就要运用多年来储备好的精神食粮,在攀登思辨性议论文这座山峰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在理性思辨中得到锻炼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