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内容(二)
(2020-06-03 15:33:5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目标是“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
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更要追求“最哈姆雷特”(赖瑞云《多元解读与文本中心》)的理解。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我们也不妨将它称为批判性阅读。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两条路径,一是直面文本,一切关于文本的断言与结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另一种则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读者或者环境的“关系”来间接地解释作品。比如作家,作家是作品的生产者,借钱钟书式的幽默来表达,研究母鸡也能认识鸡蛋。但事实上,母鸡不等于鸡蛋。种种原因,譬如环境的压力,或者自我秉性的影响,或者风格的追求,都会让作家的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生“变形”,因此,研究作家并不一定能达成关于作品的真知。
间接的“关系”研究还得经受直接的文本解读的检验,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基石。陈思和先生说,对文本要有一种“信仰”,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
尊重文本,知易行难。文本似迷宫,其意蕴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等着读者去挖掘。迷宫里歧路纵横,浮云蔽日,走着走着,恐怕连自己都会走丢。干扰我们的因素很多,语言自身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桥梁,是工具,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但语言又常常成为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与文本之间的一堵墙。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论证让我们有了判断力。康德说,人生所有的实践和阅历,都不过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思辨性阅读,能够造就更锐利的眼睛和更睿智的头脑。